《主場新聞》死,《立場新聞》生,引起的「爭議」或「論辯」,仿彿間接以「立場之爭」當其開刊序幕。
現在的讀者看文先看立場,就說說像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的看法。我不是要說「看好」或「看低」這類抬高自己的話,只有一種簡單的感覺:不期待。已經沒有期待的感覺,即對刊物沒有願景,沒有雀躍,沒有熱情。一切來得那麼自然,像對著曾經深愛現已無情的人:「嗯,回來嗎,噢……這樣子。」
曾經每天讀幾回《主場新聞》,不只關注時事議題,也留意藝術、體育等版面,幾乎可以說是「主場撈飯」(看來我是很多網友口中的「離地中產」)。《主場》突然告別,那夜我相當失落,覺得可惜,少了一個相對可信的媒體,並覺得投入的熱情被「那看不見的力量」淋一盤冷水。對於「誤判而恐懼」的蔡東豪,作為讀者是體諒並支持的,我們不能要求人人是烈士或英雄。
你可能會問,曾經一直支持《主場》的我,不應也為《立場》進場欣喜?雖說淡然,見護航者對批評聲音的誅心之論,想回應幾句,支持《立場》的朋友,不要只當批評聲音「居心叵測」,為罵而罵,有些問題不論立場,也值得反思 :
1,不是「出賣」,但「辜負」一定少不免。沒有交代緣由,「話走就走」,連「緩衝時間」也不留,那種錯愕難以消化。但就因為對「我誤判,我恐懼」的體諒,很多讀者包括我,選擇包容多於追問。退場期間,發表的文章沒有多少支持其他戰友的話語,完全離地。如今「話厘就厘」,要人「重投懷抱」,幾難。
2,再說「辜負」,有人話,蔡生無償搞《主場》,「欠香港人嘜野」。告訴你,欠債尚能還錢,欠的是情是信,破產的話不能一下子賺回。 說這話的朋友,大概不太懂得傳媒的資產,最為重要的,是公信力、是誠信。我不是信任你的編輯團隊,認同你的編採方針,相信你作為傳媒的操守,我為何在芸芸傳媒中選擇了你? 作為傳媒,你坦白了「你的恐懼」,要我在仁在義的角度承受你「作為普通人」的懦弱,在辦一份刊物而言,sorry,你已經申請破產。再者,你「申請破產」那一刻,蔡生你的團隊完全不知情,你棄他們於不仁、不義,但因為你那「恐懼」之重,作為讀者的我們,選擇噤聲。現在你又告訴我們,你的恐懼原是「不能承受的輕」,我覺得自己對你有過的包容原來跟你的恐懼同樣是一種幽默!
3,就上述兩點,《主場》或《立場》團隊,不好意思,你們實在不能怪網友冷嘲熱諷。或者樂觀去想,這樣花時間口誅筆伐,或是你們口中的「怨毒」,不也因為從前「愛之深」致有失信以後「恨之切」。
4,回應蔡生辦網媒無償,我相信不過是"give and take"。投放的是時間和金錢,辦得好的如之前《主場》,便換來名譽。就算零回報,你肯擔起這重任,不能就以「辦網媒無償」開脫。難道答應義教,中途沒有原因退出,棄孩子期待於不顧,便可以「我無償架喎」做藉口叫人體諒?做任何事情也好,道理一樣。當然蔡生自己不說,護航的人也就不要「落井下石」,這種「包容論」更令人覺得不負責任。這樣說是把傳媒責任看得太輕了!
5,一個對「傳媒責任」、對一己的「誤判恐懼」原來都可以「瞬間」看輕的人,我不明白,假如你不是默默守候蔡生回來的團隊,你竟然可以沒有半點猶豫與不安!我不是要當「嗜血鯊魚」,但還能信任蔡生辦傳媒的,你們不嗅出血腥嗎?
6,不少作者申辯說蔡東豪不代表團隊。蔡東豪當然沒有袁國偉那樣賤,但說創辦人或主編跟團隊無關,是新鮮而天真的說法。 一個因恐懼棄甲曳兵而逃的創辦人,編採如何,還是得重新觀察。有人選擇不信,態度可能偏激,但完全合情合理。你愈去迫一個失望的人說他本來合情的指控「冷血」,愈令人絕望不想搭理。 於我而言,不會因人廢言,之後有分享的好文章還是會讀,但如今不會主動like或share《立場》的網站,是因為我相信傳媒的光環不是輕易而得!
7,網媒選擇多,而與另一些網媒一起走過79天以後,更有共患難的感覺。在世道不穩、傳統傳媒失守的時代,讀者與網媒關係更有如唇齒相依,我們要的是有承擔的媒體,不會因「恐懼」而低頭。《立場》的團隊,與其怪網友、讀者「責之切」,不如停止那些護航的「包容論」,就努力累積那失掉的信心吧!雖然困難,但上了這條船就要做好這件事,不要再諉過他人,你們沒有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