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即時」到底意為何事?本來在過去數年校媒沒有太大需要討論即時的意義和倫理。但反送中運動至今,因為即時新聞引起的問題,例如有人妄顧傳媒倫理辱罵人、做即時變成了校媒間競爭…….實在有必要討論一下做即時的意義。
關於校媒做即時的基本原則和意義
經常校媒的裝備、人手都比不上主流傳媒,因此我常常會問到底校媒做即時的意義是甚麼?我覺得 parco 的答案很值得參考「多一個鏡頭,多一份真相」。但我觀乎不同媒體包括網媒校媒,他們都是不合格的。因為如果要做到「多一個鏡頭」其實理應要找一些主流媒體不會涉獵的地方,但事實就是鏡頭A與鏡頭B的相距不過半米的時候,到底有多少時候可以做「多一份真相」。還是更多的是資源錯撥?
我不是否定即時的意義,而是它質疑呈現的方式,與及是否需要一大群人投入同一個視角之中。校媒特殊之處在於它沒有市場壓力,自由度也很大,我認為如果可以在此找到一些主流媒體無法做到的視角,是很有意思的。但如果和主流媒體分別甚大,甚至一切只是為爭取快主媒一兩秒,我便會懷疑到底這是否值得冒上被橡膠子彈射中的危險?此外即時是否只有一種形態?我很記得我同時收到RTHK、立場新聞和數個校媒報道水炮車出現?作為校媒,我們有必要加入這種「商業式競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