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反抗!世界名校變身「學店」】
文/衛報
破土編譯

『我們佔領了主要的行政會議室,以此象征我們要改變學校原有的管理制度——把我們的教育新自由化的管理制度。我們使用佔領的空間重塑我們的教育,鼓勵政治參與教學和相互學習。這是個排斥商業化的教育——我們要免費教育,我們要自由地學習! 』

原標題:世界各地大學生抗議運動:青年對商業化的抗爭
——加拿大、荷蘭和英國的學者和學生為什麽反抗他們的學校

上周四,倫敦藝術大學的學生接管了他們大學的接待處,以抗議學校對他們課程計劃的削減。作為走在世界最前沿的教育機構之一,倫敦藝術大學員工和學生的這一舉動激起了千層浪,世界各地的學生抗議和佔領活動此起彼伏。抗議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人擔心研究生助教的工作條件越來越差,有的人指出大學的運作缺乏透明度。不勝枚舉的原因後面,核心的問題是高等教育商業化,大家普遍感受到這讓學校領導層把財務目標優先於工作人員和學生的需求。

我們從加拿大、荷蘭和英國的學者和學生了解到了他們反抗的原因。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發生了什麽?多倫多大學的研究生已經罷工了三個星期。

什麽促使罷工?研究生和助教多倫多大學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校方支付他們的是15,000加元的最低財務方案,這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基礎生活開銷。

(獨媒特約報導)1996年出生的臺灣人江旻諺,與黃之鋒同齡,不會講粵語,是港大《學苑》新莊副總編輯。這個吃飯前會拍下食物的照片發給爸媽報平安的少年,卻有著超越年齡與外表的社運經驗。他支持臺獨,16歲成立異議性社團,在校園內開展政治討論,18歲參加太陽花運動,19歲來到香港投身雨傘運動,在金鐘睡草地,搬鐵馬。被2014年9月以「香港民主獨立」為主題的《學苑》吸引,他在今年2月正式踏入這家被特首梁振英點名批評的學生刊物,並獲得相當的話語權。

自《學苑》被批之後,這份學生刊物的每一期內容都能引起社會關注。而在江旻諺之前,曾任副總編輯的有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支持退聯的陳雅明,以及公開表示支持港獨的王俊杰。以臺灣人身份入主《學苑》,江旻諺對香港有著自己的觀察。

身披黑布的「異類」高中生

江旻諺出生於臺灣臺中的一個平凡小康之家,父母皆為政治冷感的臺灣本省人。2012年,發生在臺灣苗栗的華隆罷工運動,使他第一次感受到社會運動帶來的強烈衝擊和興奮感。在那年參加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夏令營中,他認識了一位放浪形骸的左派營員,每天身披黑布,上書「華隆罷工已經第×天」。

兩年後,太陽花運動爆發,他也成了那個身披黑布的少年。

(獨媒特約報導)城市論壇今日討論題為〈亞視不得續牌 觀眾處境更壞?〉無綫電視前總經理陳志雲認為當局在電視發牌上有政治考慮,他預測當局甚至會在2015-2017年間的三個選舉後,甚至2021年後作正式的安排,廣東當局才會考慮取消,香港的電視行業才有機會真正開放。學者亦批評當局「呃住先」,推搪「廣東」為藉口,拒絕取消模擬播放。

現為商台首席智囊的陳志雲認為,香港一定不是只可以得兩個電視台。他形容港府是收窄天空,把模擬頻譜交給港台是非常錯,因為先是沒有廣告收入,港台是公營機構,角色有誤,他形容當局是擺港台上枱。陳志雲又指,亞視的倒閉對無綫也有很大的影響,單一選擇會令其收視進一步大跌。

他又表示,加上模擬廣播2020年底會否真的關閉,需要視乎廣東方面,他又指:「未問過有無公司要,你又點知無人要呢?」他認為,數碼頻譜俾哂無綫都不一定是好,甚至應重新審視其續牌,如先續六年,不然對香港的新聞自由、資訊自由都有很大傷害,包括對觀眾和廣告商,同樣身受其害。

學者預測無綫將減少資源製作新聞

他們的情性故事,你聽過沒有?

影片替她圓夢

因為《蘋果動新聞》,香港多了人認識手天使,以及傷殘人士的情性生活。

Sandra當了其中一條影片的主角。我跟她做了訪問。影片發佈後,有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批評她:「你出甚麼書,玩甚麼,結甚麼婚,還想生小孩?」她不開心。「作為一個好朋友,為何不支持我?」

反而是她的中學同學主動在她facebook留言,支持她。她們後來更多了交往。

她有先天性神經線纖維瘤,有一條腿是義肢,後天要坐輪椅生活。《蘋果動新聞》的片段交代了她身邊有位曖昧多年,同樣坐輪椅的「王先生」。二人經常外出遊玩,但始終沒有拍拖。王生說,連自己也照顧不來,如何照顧對方。

女方其實不介意,甚至曾夢見有天生了小孩。

影片只播出前半部,後半部是她和王生知道人生難測,不如掌握現在,最後雙雙到酒店歡愉。

現實的Sandra選擇另一個結局,不再跟王生拖拉,認定他只是朋友:「強迫一個人沒有意思。我以前定下時間,沒有理由無了期等待。不如令自己好過些。」影片是happy ending,導演細車說,算是替Sandra圓夢。

(圖為被送返羅湖橋後口岸一瞥)

終於有時間整理一下思緒再寫下來。

一、今早發生了甚麼事

雨傘運動期間,Eason及周永康等學聯成員欲上京不果、註銷回鄉證後,我就一直想像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一路心想自己在傘運中參與不多、不是引人注目的人、也沒有被「抄牌」,應該沒事。然後友人又有提起有同樣曾在學生會及學聯任事的朋友也順利過境,也覺得應該沒事。縱然去年末到澳門期間有點阻滯,但我最少覺得五十五十,還是要一試的。

於是就答應家人清明節回大陸家鄉掃墓。的確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回大陸去了,也掛念居在當地的親人,於是就答應回鄉。我和家人約好了今天早上(2015年4月4日)十一時左右在羅湖會合。出境還算順利,至過大陸方口岸才被關員以「隨機抽查」為名,帶到口岸的房間去。

雖然與家人們有協定:如果我真的有甚麼阻滯,不用等我,先回大陸。但是他們也一直在房外守候到宣布不能入境為止。我很感激,那怕我們也曾因為雨傘運動立場不同吵得面紅耳熱。

幾年前,在新加坡一個高級商場角落的咖啡廳,我訪問新加坡的知名異議人士徐順全。

他在1992年成為新加坡民主黨秘書長,之後多次參與選舉挑戰執政的人民行動黨,也多次挑戰法律舉辦遊行,成為政府的眼中釘。2001年,他因為批評李光耀和總理吳作棟,被告誹謗,幾年後被法院判定必須賠償台幣一千萬左右。2006年,他因為「無准証演講」被判有罪,但拒絕繳罰款而選擇入獄五週。也在那一年,他被法院宣告破產,無法參與之後的選舉,也不能出國。
他的小孩在身邊快樂地玩著,光鮮亮麗的商場中的行人開心地購物著,他們不會注意到,在這個角落坐著一個新加坡的黑暗故事,在全世界都很少被訴說的新加坡故事。

李光耀過世後,各種賦予他巨人、傳奇的頭銜不斷在空中飄揚,新加坡的奇蹟故事也不斷地被訴說。

李光耀確實創造了一個世界歷史上的奇蹟國家,一個奇異的政治經濟體。這個國家從官僚到馬路都乾淨整潔,政府對人民的「微控制」與高度現代化的背景,常常讓人想起某種科幻電影。

李光耀自己驕傲地認為,新加坡的模式是成功的,甚至是被人民廣泛接受的──很多人相信新加坡人民和政府之間有著這麼一種社會契約,他們讓渡了某些自由(政治自由或是吃口香糖的自由)來換取一個高度發展的美好社會,而這個社會契約的表現在人民行動黨一直在競爭性選舉中獲得選民支持。

今天是兒童節,是為紀念保障兒童權利、反對虐待兒童或傷害兒童的節日。

前兩天,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蔣麗芸在立法會特別財委會上,反對政府動用300多萬推廣兒童權利,並指經過佔領運動後,發現香港兒童已「好犀利」,「有啲細細個,十一、二歲都可以走出來,話要真普選,佢分得出乜嘢係真普選、乜嘢係假普選,已經好叻」。她又舉例指,「依家啲細路仔好叻,有啲阿媽鬧一兩句、推一兩下,即刻可以打電話報警」,認為香港有完善保護兒童法例,不用再宣傳兒童有何權利。蔣麗芸這番言論,完全突顯了她對兒童權利的無知,以及她對香港現今兒童和青少年的涼薄。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於1989年正式被聯合國通過,詳細列明任何地方的18歲以下兒童均享有「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以及「參與權」,而公約亦於1994年在香港正式生效。

但兒童權利是否真正在香港得以實踐?

以下,筆者嘗試從貧窮兒童的生活狀況及兒童及青年的政治參與兩方面來描述兒童權利在香港的實踐。

《生存權》
*締約國確認每個兒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權。(兒童權利公約 - 第6條,1990)
*締約國應最大限度地確保兒童的存活與發展。(兒童權利公約 - 第6條,1990)

或許是由於《海綿寶寶》(SpongeBob SquarePants)一直都在亞洲電視國際台播放的關係,導致不少香港人都輕視了這部在美國大受歡迎的動畫片。

最近上映的電影《海綿寶寶 : 脫水大冒險》(The SpongeBob Movie: Sponge Out of Water)是《海綿寶寶》系列的第一套3D電影,可謂是成功的嘗試。在今年2月於美國上映,成功取代三連冠的《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成為北美票房榜No.1。截止3月29日,美國總票房達到1.6億美元,遠超《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永遠的愛麗絲》(Still Alice)、《木昇戰紀》(Jupiter Ascending)等大片!

今集故事依舊「瘋癲」,講述海賊鬍鬚巨無霸偷取了蟹老闆的漢堡秘方,導致海洋世界走向末日。為了拯救比奇堡,海綿寶寶與一眾角色,包括蟹老闆、皮老闆、派大星、章魚哥及珊迪,決定登陸前所未見的陸地……

圖:東正教有很多色彩鮮艷的裝飾,圖中的一幅畫便已經有約150年的歷史

期待再期待,終於等到一連5日的復活節假期,你話如果一年有多幾個復活節,又放多日假幾好呢……

唔好以為我發緊夢,我都不知幾識計數……

唔講你未必知,雖然復活節是一個教會節日,但其實不同的宗派對於復活節的日期不盡相同;例如我們今年的復活節假期是4月5日,但對於東正教會來說,下星期日,即是4月12日才是復活節。係未越講越複雜呢?簡單來說,因為東正教會所用的曆法跟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的曆法不同,所以就有這些日期上的差異,但有時候日期也會是一樣的。

很多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大家都知,但香港東正教的神父Father Dionisy 一再強調東正教是全世界的,不限於俄羅斯,在希臘、東歐等地都有很多的信徒。在香港、新疆、哈爾濱和內蒙古也有教會,更有中國籍的神父。在香港,他們積極將書籍翻譯成中文讓更多人認識東正教。

市建局昨天就大角咀晏架街/福全街重建項目邀請發展商入合作發展意向書,項目於2008年開展,地盤面積7,800平方尺,將有六棟樓宇將被拆卸,原來五、六層高的大廈,會被改建成一棟23層高的酒店,謂配合「配合區內市場對3-4星酒店的需求,創造就業機會及帶動本土經濟」。

市區重建原意應為改善舊區居民居住質素,但原來只要城規會通過,市建局就能隨意改變土地用途,投向能賺錢的項目,貫徹其利潤至上的地產商作風。大角咀有多個私人地產商收地強拍及市建局重建地盤,規模甚廣,已出現不少豪宅插針樓,區內亦有不少大地盤正在動工。原有居民、商戶被迫遷,亦直接導致區內舊樓或劏房租盤減少,基層租戶只能面對更高昂的租金開支。新重建的項目,不僅無法用來處理社區的住屋需要,更使區內住屋問題惡化。

至於說建酒店能「創造就業機會及帶動本土經濟」更是無稽,原來的茶餐廳、文具鋪等小店,才是真正切合社區需要的本土經濟。重建巨輪來到,商鋪常常難以原區復業,又或是要付更高租金才能勉強繼續經營。市建局的重建模式,不僅不能有益於社區,更是將原有的小型社區經濟消滅。市建局以地盤位處繁忙馬路側而不適宜興建住宅為由,決定將地盤改劃成酒店,並期望新酒店項目能串連起旺角與奧海城一帶,無疑更加帶來附近區域租金樓價上升的效應。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04
  •  2405
  •  2406
  •  2407
  • 2408
  •  2409
  •  2410
  •  2411
  •  2412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