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出走,為了尋找答案--兼從信仰角度談最低工資

圖說:芬蘭的小孩子,從一開始已經活在比香港孩子幸福而富人道主義的地方。

此文本是應教會刊物邀請分享海外留學生感受。在最低工資快要通過階段,而且不斷有抗拒聲音湧現時,希望更多信徒會挺身支持。

****************

朋友戲言,「香港特區」倒不如改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限公司」,更貼切。本地人均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連年高踞全球前列,貧富懸殊卻位列第一。貧窮人口過百萬。有人很努力工作,卻只能賺取微薄不足以餬口的收入。政府政策一次又一次公然向商賈傾斜。首長更說祖國經濟繁榮,叫大家向前(錢?)看,忘記「六四」。還有菜園村高鐵事件……香港社會不公義的情況每況愈下。

我窒息了。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加書6:8)」

在中國因「間諜」罪坐冤獄,在獄中信主的傳媒工作者程翔,今年三月在第四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上分享,基督徒最難在生活中實踐「行公義」。他解釋,「好憐憫容易做,教會多年來做了很多社會救濟的工作;存謙卑的心也是很多教會和信徒經常會談的事;但要行公義,或多或少會出現與社會當權者過不去的情況,當權者亦不一定會聽這些訴求。」

「中年危機」論政改

今年的七一遊行,發生在香港二十年來政治最壞的時候,滿是傷感和激動。

筆者親身目睹至少兩個令人神傷的場景:一是踏進維園,就有年青人向筆者派發一面前英屬香港殖民地(港英)旗幟,沿途亦見有人身披一面大大的英國米字旗在身,悠然自得;二是在遊行途中,見到不只一個街站,圍著一堆「前線」的年長成員,聲嘶力竭的猛批劉慧卿。

一方面,作為一個廿八年前,曾經一馬當先跑到機場抗議戴卓爾夫人到北京發表要求延續不平等條約言論的我,今日與一面港英旗幟同行於遊行路上,自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另一方面,這麼多年來,習慣了把「前線」和「劉慧卿」當作是一對同義辭,一時之間也難以適應「前線人批判劉慧卿」這景像的難堪和荒誕。

這不能不令人撫心自問,這二十八年以來,在香港究竟發生了甚麼?點解香港會搞成咁?

不過,冰封三尺,實非一日之寒。筆者在這兩年來,出席過不少討論政改的場合,已經感到有一種惡兆將臨。因為在這些場合,我聽到不少主催政改的活躍分子發言。可是除了那些關於有必要改革政制,幾乎千篇一律的「分析」之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是論者們往往都乘時緬懷一番,說他們年輕就開始參政,可是幾十年來普選還未有望,很是厭倦,然後又舉例說誰跟誰還是身居二、三線,「未上位」,頭髮卻已見斑白,接著就是惺惺相惜,「想當年」一番……。

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對住宅的要求了

作者:何尚衡

早前看着一些民間團體、傳媒,甚至政府官員開始關注香港住宅貨不對板、名不副實的問題,我在想,一場關於香港居住環境和生活空間的革命應該快要展開了。雖然有點晚,但是總比沒來的好。

然而,當大眾輿論的焦點又回到樓價的高低、入市的時機,這樣的革命似乎不太可能發生。早前政府施行一連串針對地產商人的不良銷售手法、偽示範單位和虛假交易的政策,算是變革的前奏,實屬可喜,但這都只保障了交易的過程公平、公正、公開,「產品」沒有欺詐,香港居住問題的癥結始終沒有觸及 — 住宅的多樣化和質素、怎樣令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的人,不論老幼,都找到理想的居所、怎麼樣的發展模式才真正令社會「可持續發展」……

可能香港人早已被地產商人洗腦,認為在大都市生活,居所本該如此,有一室安身已算不錯,不過是樓價有點不合理罷了,此外並無多大問題。可惜實情是我們的生活空間正逐漸遭到蠶食。我們因長期住在不人道的空間而不自覺,又因耳聞目睹的都是同樣糟的景況而不自知。這些都是香港可悲的地方。

日期:2010年7月18日
時間:15:00 - 17:00
地點:香港獨立媒體(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9字樓)

近年社會運動以至輿論圈,多了個耳熟能詳的名詞:「直接行動」。對此,大眾媒體習慣將之簡化為報章方塊內的肢體衝突場面;温文的學者則恐怕此舉不夠「和平理性」;一些社會行動者則視其為相較於一般示威遊行的「行動升級」,等等。奇怪是,在「直接行動」此起彼落、眾說紛紜的當下,就著相關議題的深入交流討論卻不多見。

「直接行動」就是純粹一齣「動作片」嗎?此一行動模式背後有什麼理念、希望達致何種社會效果?它跟八九十年代盛行於本地、針對政府部門的「滋擾性社會行動」有何分別?它又有什麽值得延續或反省之處?乘著進一步出版社的新書《直接行動》面世,我們邀請了作者、直接行動者和各方人仕圍繞書本和經驗進行對話,藉此豐富有關直接行動的諸種想像和思考。

(現場有進一步出版的《直接行動》新書發售)

主持:陳景輝

2010年7月10月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開特會,就市區重建策略檢討舉辦公聽會,每個團體/個人只有2分鐘,主席劉皇發不斷截斷人發言,又趕人離席……市建局又不出席,林鄭局長話唔怪得佢,結果原來主席去左賣樓花……

是日會議的書面文件

義工所做關於假諮詢的分析

浸大視覺藝術院終於做了點成績來

浸大視覺藝術院剛踏進首個五年,相比於過去兩屆畢業展,今屆畢業生交了一份相當不錯的成績表,不論在作品構思與啄磨、陳示方式與展場規劃,或各宣傳品的設計。中大藝術這個老大哥,有難了!香港藝術已是小圈子,還躲進勾心鬥角的刻薄暗面,把浸大視為「威脅」中大的對象,未免有點不正確,或不該。然而,那又是事實,尤是在中大藝術再一次教人失望之時。

本屆浸大畢業展之好,當是評量學生展覽程度的好。一個聯展,說到底要看的離不開四個地方:整體展覽的策劃與舖排,創作者對藝術的理解與態度、作品的內容與視野,以及作品採用的媒介與表達方法。

《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原地踏步 識破政府重重謊言

(獨媒報導)立法會發展務委員會將於七月十日(今天)就《市區重建策略檢討》舉行公聽會以聆聽公眾意見。但這份檢討報告中有很多項目也不是最完善的,當中亦有不少漏洞。有見及此,「本土研究社」昨天下午二時半於獨立媒體舉辦新聞發佈會,宣佈成立之餘,亦就政府這一份《市區重建策略檢討》作出報告,指出當中有不少檢討建議都並是真正能改善現有的政策。新聞發佈會的主題是:「官商勾結向前走 市區重建莫遲疑」。香港一向的土地發展也是用土地來做資本,真正玩到這個遊戲的是大發展商,他們有足夠的資本去拼購,一起玩這一個遊戲。

雖然現在《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已到了凝聚共識的階段,但所謂的凝聚共識,市民的參與仍然不足,始終仍不能真正地改善現有的市區重建條例。往往所謂的凝聚共識,都是假象來的。發展局在《檢討》中建議三種啟動重建的模式,包括(1)地區諮詢平台建議市建局處理項目優次、(2)重建範圍內某地段百份比業主建議市建局執行項目、(3)業主邀請市建局為項目促進者。表面上,三種啟動重建的模式都有開放權力的部份,不過,問題的核心卻是,權力向誰開放﹖

IMG_0837
菜園村男人責任心重。林富昌三十出頭,女細老婆嫩,為了家人,佢又耕田又做地盤雜工,man爆。呢d先係香港先生。﹝曾德平攝﹞

政改通過至今,已有兩個星期,由粗口事件、司徒華在七一遊行中提出的「阿豬阿狗」論到民主黨與社民連之間繼續互相指責(例如有關支聯會有否在六四遊行收起部份橫額及示威標語),民主黨「轉軚」所造成的衝擊波,似乎還在搖動大地,震後會形成一個怎樣的「新格局」,或乾脆崩塌成一個廢墟,時間太短,尚未可知。

被高速終止的世界(上)

圖:武漢高鐵站旁的拆遷情況

文:葉寶琳、陳劍青

編按:政府總是在推銷高鐵的速度,可是由於需求不振,《南華早報》日前已報導寧滬高鐵通車三天已告無限期停駛。另一邊廂,武廣高鐵作為港府推銷廣深港高鐵的公關大使,更被打造成目前世界上時快速最快,當地政府更以「朝飲珠江水,午食武昌魚,晚品穗城茶」作宣傳口號的快車;而香港反高鐵人士提出的,就是這種速度背後的公義問題。

我們慶幸活在香港,可以讓一條小小的菜園村,激發反高鐵運動的千層浪,讓香港人反思家園的價值,發展主義的問題,可是在中國大陸,社會主義規劃下,又有多少條菜園村是在無聲無息下被拆遷呢?

早前香港獨立媒體網組成特約記者團,分別乘坐長途巴士、普通列車及武廣高鐵,來回廣州及武漢。鐵路帶動沿線城市化發展,土地價格上升,增加房地產炒賣已是眾人的常識,可是,高鐵同時尤如一架高速的法拉利,要快麼?就必須以最短的路程(直線),最少的障礙物才能完事,不過有一點不同,高鐵是沒有馬路的,而那些被視為障礙物的,卻是平民百姓的家園。

輾過衡陽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934
  •  2935
  •  2936
  •  2937
  • 2938
  •  2939
  •  2940
  •  2941
  •  2942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