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立法會發展務委員會將於七月十日(今天)就《市區重建策略檢討》舉行公聽會以聆聽公眾意見。但這份檢討報告中有很多項目也不是最完善的,當中亦有不少漏洞。有見及此,「本土研究社」昨天下午二時半於獨立媒體舉辦新聞發佈會,宣佈成立之餘,亦就政府這一份《市區重建策略檢討》作出報告,指出當中有不少檢討建議都並是真正能改善現有的政策。新聞發佈會的主題是:「官商勾結向前走 市區重建莫遲疑」。香港一向的土地發展也是用土地來做資本,真正玩到這個遊戲的是大發展商,他們有足夠的資本去拼購,一起玩這一個遊戲。
雖然現在《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已到了凝聚共識的階段,但所謂的凝聚共識,市民的參與仍然不足,始終仍不能真正地改善現有的市區重建條例。往往所謂的凝聚共識,都是假象來的。發展局在《檢討》中建議三種啟動重建的模式,包括(1)地區諮詢平台建議市建局處理項目優次、(2)重建範圍內某地段百份比業主建議市建局執行項目、(3)業主邀請市建局為項目促進者。表面上,三種啟動重建的模式都有開放權力的部份,不過,問題的核心卻是,權力向誰開放﹖
以上三種啟動模式均有漏洞,權力只集中在地產商和大業主身上,其他受影響的小業主和小市民根本無權發聲。所以其實是假借民主之名,進一步發展特權政治和官商勾結。正如成員浩賢所說:「政府一方面放寬強拍條例,另一方面卻鼓勵市建局使用條例,社區內的鄰里關係會因為私人收購令社區受又破壞。」「五十年樓齡便要強拍,當一個人三十歲時買樓,到六十歲退休時,樓宇便遭強拍了,很多人臨老時樓宇便遭強拍,政府想這樣嗎?」
地區諮詢平台建議市建局處理項目優次
《檢討》內建議諮詢平台的成員皆由政府委任,包括區議員、專業人士、區內團體、市建局及政府部門代表,成員可向市建局建議優先處理項目。規劃署與市建局亦能夠透過此委任制度駕空區議會,操縱地區重建意願,與支持業主自決的民主規劃精神,以及多年來民間要求的「城市規劃民主化」的進程背道而馳。重建的決定其實集中在市建局的手中。
重建範圍內某地段百份比業主建議市建局執行項目
小業主表面上只要集合其他業主的單位,便可在啟動機制重建,也可共同分享重建後的經濟成果。然而普通市民按此機制啟動重建很不容易,因為市民一般只會持有個別單位,要在一個地段集合一定業權並非易事。大業主也可隨時也可以啟動此機制,邀請市建局執行重建。一方面,不少發展商在本港的私人屋苑仍是大業主;另一方面,只要發展商有足夠的資本進行併購,便可統一業權成為大業主。由此可見,重建的決定其實只在大業主和發展商的手中。
業主邀請市建局為項目促進者
新政策雖然提及「業主參與」出售業權或與發展商合作,重建計劃的規劃最後仍是由發展商主導,新政策只是利用大多數的小業主迫使少數小業主出售家園物業,讓發展商免受「強搶小業主財產」的抨擊。由於所謂「業主參與」並不涉及業主參與項目規劃,故無法改善重建地區的環境之餘,更會因為業主之間的業權出售爭議造成地區矛盾,帶頭破壞社區。業主根本無法參與規劃過程,他們只會成為用來剝削小業主的工具。
經濟價值凌駕於居民的生活質素
政府高舉「改善市民生活質素」的旗幟宣傳市區更新,卻以「生活水平」偷換「生活質素」的概念,張冠李戴。生活水平一般以實際金錢收入或貧窮程度來量度;而生活質素,除符合基本生活水平,還包括非物質生活元素,如社區網絡、鄰里互助關係、休憩空間、文化、社交生活、環境質素的優劣,即一切直接構成愉快生活的居住環境因素。
政府於現在的檢討內,沒有重視這個原有的社區網絡,沒有重視這種這種本土文化。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時,卻忽略了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這個早已建立的社區網絡文化,政府似乎沒有著意保留。
「吊鹽水」式復修政策 政策詳細內容卻留白
在檢討方案前,市區重建往往以拆遷形式進行,沒有著意保留地區文化,若果樓宇日久失修,應以復修舊樓為重點。即使市建局在《檢討》建議以「復修」為市區更新的優先策略,但提及業務下的具體工作時,政府只以一句概括:「市建局將配合發展局並聯同房協在技術支援和財政支援上扮演一定角色」,完全沒有詳細列明市建局在日後將採取的新增或改善措施,以達至妥善的樓宇養護。最後樓宇日久失修,也需走上拆遷的路,所謂的復修政策其實只是謊言。
「樓換樓」政策 業主被剝削
根據政府「樓換樓」安排,業主如需要重置一個實用面積五百呎的單位,便須補回約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多萬元的差額。由此可見,現時「樓換樓」的建議門檻極高,業主基本上是要再重新「供樓」才能留在原區繼續生活,可見現時《檢討》建議的「樓換樓」安排條件十分苛刻,也沒有任何居民參與重建規劃的原素;所謂的「樓換樓」建議只是偷換概念的敷衍措施,實際內容完全沒有。往往居民也要付出一個昂貴的差價,政府根本不是有心讓居民在原居安置,業主要重新供樓,這是什麼道理?政府根本無意保留這個社區網絡。
拒絕「舖換舖」—— 失去的是既有的社區文化
重建引起租金及生活費上漲,令原來的商戶和居民被迫遷離社區,連根拔起社區文化的基本元素。局方拒絕「舖換舖」,無視社區經濟及原有居民生活對社區文化的深遠影響,未有提供任何保存家園或社區生活的可行方案。可見,所謂「保留社區特色」,並非出於對傳統或文化的尊重,只為掠奪商戶經營所得的文化成果,為其土地增值,化為官、商獲取更多利潤的資本。浩賢亦說:「政府睇中左你個鋪,覺得你個位有利可圖,市建局覺得你做得好,就會接埋你個鋪黎做,或者派比發展商去做。」舊區有著的是充滿地區文化的商鋪,這些商鋪在重建後被迫遷,失去的就是既有的社區文化。
以人為本的市區重建政策只是妄言妄語
雖然發展局強調這個檢討是為了締造更以人為本質市區重建政策,但綜觀檢討中所提出的方向和具體建議,發展局要打造的市區重建實為「官商勾結向前走 市民重建莫遲疑」,市區重建的焦點應放在「以人為本」這個焦點上,但市建局所提出的重建檢討策略,捉錯用神,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更錯失了改善市區重建的良機。到頭來,政府也是不斷地掠奪我們的文化資本,破壞社區網絡。
在新聞發報會最後的部分,「本土研究社」的成員拿著他們的報告讓記者拍照,「官商勾結向前走 市區重建莫遲疑」就是報告的主題,英文就是 Delay No More,政府不要再提出不湊效的檢討了,已到了凝聚共識的階段,市區重建不應再遲疑。
連結:
騎劫民意假諮詢 官商勾結向前走-- 紀2010年7月10日發展事務委員會特會
權術,還是改革?——評「立法會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公聽會
發展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 市區重建策略假共識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