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尚衡
早前看着一些民間團體、傳媒,甚至政府官員開始關注香港住宅貨不對板、名不副實的問題,我在想,一場關於香港居住環境和生活空間的革命應該快要展開了。雖然有點晚,但是總比沒來的好。
然而,當大眾輿論的焦點又回到樓價的高低、入市的時機,這樣的革命似乎不太可能發生。早前政府施行一連串針對地產商人的不良銷售手法、偽示範單位和虛假交易的政策,算是變革的前奏,實屬可喜,但這都只保障了交易的過程公平、公正、公開,「產品」沒有欺詐,香港居住問題的癥結始終沒有觸及 — 住宅的多樣化和質素、怎樣令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的人,不論老幼,都找到理想的居所、怎麼樣的發展模式才真正令社會「可持續發展」……
可能香港人早已被地產商人洗腦,認為在大都市生活,居所本該如此,有一室安身已算不錯,不過是樓價有點不合理罷了,此外並無多大問題。可惜實情是我們的生活空間正逐漸遭到蠶食。我們因長期住在不人道的空間而不自覺,又因耳聞目睹的都是同樣糟的景況而不自知。這些都是香港可悲的地方。
本末倒置的住宅發展
不知從何時開始,地產發展商喜用住客會所作招徠,海報傳單找到的不是大廈的外觀和景觀,就是會所庭園的構想圖,住宅單位的實際情況卻從來不見蹤影。是發展商也心知肚明,知道單位沒有什麼優點吸引人,準買家一看就會夢醒,還是有什麼原因?一幢住宅最重要的本應是它的單位,因為這是住戶建立自己的家和花最多時間的地方。但是發展商的心思放了在哪裏?
我不知道各位有多常使用大廈的會所,也不知道會所的使用率如何,對於我來說,若省去這些會所、花園能令自己單位的售價便宜一點,或空間大一點,我寧願沒有會所和花園。羊毛出在羊身上,會所的豪華裝潢、打理花園的費用,都由各買家攤分,都算進了單位的售價和管理費之中。當現在所有新建的住宅都用了上述的模式規劃、出售,我們想買新樓,還有選擇的餘地嗎?
強加於用家的「美好」生活方式
正如樓盤廣告吹噓的一樣,每個人都想住在瑰麗豪華的地方,這新樓盤有金碧輝煌的會所、游泳池和花園,每幢大廈都有體面的款客大堂,外表美輪美奐,設施無一或缺,和酒店簡直沒有兩樣。但是晾曬衣服的地方呢?衫褲鞋襪洗淨後可以掛在哪裏?「你應該用乾衣機,在窗外掛滿衣物有礙觀膽,會影響屋苑的形象。」我彷彿聽到這樣的回應。但是家裏根本沒有空位添置乾衣機,浴室和廚房可以放置傢具和電器的地方都藏在預製的組合櫃中,而那組合櫃並沒有預留額外的空位放置其他傢具,有時隨樓附送的電器壞了,要找相同尺寸的放回去也難。「你可以到屋苑或附近的洗衣舖洗衣及乾衣,方便快捷、一勞永逸 ,現在很多人都這樣做,不會自己洗衫的了。」我又彷彿聽到這樣的回答。原來美輪美奐的外觀要犧牲所有人在窗外用陽光曬衣服的權利;整齊妥帖的室內陳設表面上好像設想周到,有些時候卻會限制了我們添置傢具和電器的自由。
這聽來好像有點吹毛求疵,而且不是每一屋苑都是如此,但是我想說明的其實不只是晾曬衣服的問題。我們生活上很多細節也受着居所的設計規範,生活方式也被地產商人牽着鼻子走。我們居住的環境沒錯是好看了、「高尚」了,但自主度卻同時下降。當買一處地方變成購買一種身分象徵、一種生活態度,但是居所的質素卻與之不相稱,我們都在自欺欺人嗎?這是商人的另一種欺騙嗎?社會是否出了甚麼毛病?我們的錢真的花得恰如其分?
金玉其外的住宅設計
現代的樓宇、貨品,甚至食品都會用上各式各樣的設計包裝,以圖令產品升價,或增添生活玩味。產品設計涉及美學判斷,沒有絕對的標準,建築設計亦然。但是住宅設計有別於產品設計,產品的使用期短,就算設計未臻完善亦對我們影響有限,而住宅是我們生活起居的地方,每項缺點亦會為我們帶來不便,所以住宅設計除了美觀,還應實用,尤其是像香港那樣寸金尺土、空間匱乏的地方。
住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為我們遮風擋雨,令我們可在舒適的空間生活作息、安居樂業,其中居所的採光、空氣的流通、氣溫的高低、濕度尤為基本。現在有多少居所有顧及上述的因素?也許在大城市中,住宅的環境、附近的氣候都不由得我們控制,很難確保大廈每一座向、層數的單位都同樣舒適。但這不正是設計師的職責所在?大廈面向東、南、西、北方的單位受陽光照射的時間、強度都有所不同,外牆的溫度亦因而不同,那為甚麼現在大部分屋苑的單位無論面向哪方,窗戶的大小、位置、用料和遮蔽方法都一樣?面向西方和南方的,不是應該有多一點遮蔽?涼篷和雨篷的設計和北方與東方的是否應該不同?若設計師匠心獨運,這些呼應環境的設計不是可以成為最好的裝飾嗎?可惜設計師的心思都放在會所應該用什麼雲石,怎麼樣的燈飾可以令屋苑更顯氣派等地方上。
基本的要務不幹,卻花盡心思去粉飾外觀,這些住宅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令人窒息的空間
以前的住宅多用自然通風,就算往後的「井字形」大廈因着建築條例的原故,在浴室和廚房開設窗口為火爐透氣散熱,無心插柳地造就了一定程度的對流通風,也比近年新建樓宇的通風、透氣好。
現在的新式「豪宅」和服務式住宅用上酒店的通風設計,單位與單位之間不留一點空隙,廁所和廚房沒有窗戶,不見天日,只依賴中央系統抽走廢氣;單位內無論客廳和睡房,窗口都只開往一面,不利對流通風,窗外的微風也很難吹進來;若單位座向不佳,長期悶熱翳焗,住戶可能大部分時間也要開空調或電風扇才可有一個舒適的室內環境。這些新式住宅看似美好舒適,但卻要用龐大的資源來營造一個勉強適合人居住的空間,這是極不環保,極不「可持續發展」的。
可能有人認為在市區利用自然通風不設實際,因為市區空氣污染,空氣又不流通,不用空調和通風系統根本不可行。但是現在無論春夏秋冬,也要靠機械式的通風系統和空氣調節,不單不環保,對人體也是極不健康的。況且現在市區氣溫居高不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空調和機械通風系統太多。
重新思考我們對住宅的要求
香港經濟如日方中時,樓宇在很多人眼中 不過是件投資產品罷了,要是價錢合理,出售自己的家是沒有問題的,反正賺了錢可以買一處更好的地方,誰那麼笨眷戀那狹窄窘迫、單調乏味的所謂居所?從此以後,住宅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它在市場的售價和租值。久而久之,習慣了這種思維模式的,會認為菜園村不遷不拆的抗爭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賠償,反對降低強制拍賣要求的,是無端生事,刻意與香港政府和社會發展對着幹。但是又有誰想過,為何所有事物都用經濟、物質的角度衡量其存在價值?這就是香港(新)價值嗎?
我們是時候應該重新思索住宅的意義和相應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