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海洋公園新聞稿
(獨媒特約報導)上週六(5月17日) 一條條紋原海豚擱淺於西貢東灣沙灘,海豚未能自行浮上水面呼吸,身上滿佈傷痕,漁護署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鯨豚擱淺行動組」決定把海豚送往海洋公園通宵搶救,海豚延至翌日近中午終究不治。動物保育團體對拯救海豚的決定有所疑惑,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及豚聚一家召集人黃豪賢對均指出,從動物的角度出發,營救海豚未必是最好的決定,把垂死的海豚送往海洋公園可能只會增加海豚的痛苦。
海洋公園:只有一線生機 亦會盡力拯救
獨媒記者向海洋公園公共事務總監劉毓敏查詢拯救海豚的決定,劉激動地表示:「我們到場後已入夜,光線、設備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無法為海豚作詳細檢查,而在運送海豚方面我們有豐富的經驗,絕不會加重海豚的傷勢,海豚送到公園時仍然生存!每條生命都很寶貴、很重要!動物的生命就如人命一樣,只要有一線生機我們亦會盡力拯救!」動物的生命當然十分寶貴,拯救生命也似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從動物的角度出發,「被搶救」到底是好事壞事?
營救過程或增海豚痛苦 促公開決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