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圖:張世軍

完成兩名戒嚴部隊軍人的訪問,在now新聞台以短故的形式播出,由於篇幅所限,一些見證及口述歷史,未能在報道中播出,現在在這裡作出補充。

張世軍是54軍的快速應變部隊,54軍是濟南軍區一支皇牌的部隊,戰力在解放軍名列前茅。張世軍憶述,當時54軍主要帶同輕武器到北京執行戒嚴任務,亦無出動重型武器,包括裝甲車及坦克。

張世軍5月底接到命令後,部隊從河南出發,一直駐紮在北京南面的大興縣。最初,軍隊的命令是不能向人民開槍,要視「人民如父母」。直到六月三日,張世軍表示部隊在接到命令出發後,在木樨園橋被群眾阻攔,軍隊在這個時候獲發子彈。當時是由直升機空投子彈,士兵即場裝上子彈,然後向天安門廣場進發。54軍士兵下車,由於多個路口被民眾的路障阻攔,部隊只能在胡同裡左穿右插,跑了大半天。當時,有民眾向他們扔磚頭,士兵將槍指向百姓,有婦孺痛哭,求軍人不要開槍。凌晨三點,部隊到達天安門廣場,較戒嚴司令部的命令晚了三個小時。他形容整個過程中,部隊不斷開槍,甚至「子彈都差不多打光」。他表示,一般軍人的訓練需預留一半的子彈在撤退時使用,但在整過入城的過程中,士兵的子彈都差不多打光。

港鐵又宣布加價了!據說管理層為了「回饋」市民推出了各項優惠,而「支出」總額為數約五億港元,與加價所得相當。同時這一波優惠更有「新猶」,說的是「都會票」以及「早晨折扣優惠」。市民及各政黨對港鐵票價及有關優惠措施持有不同的意見,有團體組織了反對加價的示威活動,以下本會將對港鐵現行提供的新舊優惠以及個別的意見作出分析供各界參考。

以「都會票」取代典型月票的原理

我們先從新項目談起,第一項就是售價$400的「都會票」,可於30天內在限定的市區範圍內搭乘港鐵40次,平均每程$10。其實我們可以把這一項視為「市區版月票」,對象鎖定為需要「過海」的上班族,因為就市區範圍而言,只有「過海」路線的單程收費超過$10。這一點不難理解的,正如現有單一價格月票當中最能夠受惠的,也是居於新界而在市區上班的長途乘客的情況一樣。

較耐人尋味的是,為何「都會票」優惠不以典型月票形式提供而限定乘車次數呢?我們判斷存在兩個主要的原因,第一是速遞業的工友需要每天在市區往返多次,第二是市區鐵路網比較便利,市區居民除了上下班以外,因個人需要而造成的短途旅程會較多,如果以月票形式提供優惠的話港鐵就會喪失以上兩類乘客短途旅程的收入。

「早晨折扣優惠」不設實際

港大學生重漆太古橋  悼念六四死難者

(獨媒特約報導)89年6月5日凌晨,一班對中共屠城行為「憤怒了」的香港大學學生,在校園的太古橋上寫上「冷血屠城烈士英魂不朽 誓殲豺狼民主星火不滅」的輓聯。經廿五載,港大學生於昨日延續過往傳統,重漆標語,表達港大會將毋忘六四的精神繼續薪火相傳,爭取民主。

毋忘六四 薪火相傳

天文台早上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廿幾名港大學生下午在三十一度高温下,在太古堂宿舍外對出的太古橋上為脫色的標語重髹白漆。在港大學生會會長梁麗幗宣讀六四宣言,指重髹標語是薪火相傳,象徵他們除了在承傳歷史真相以外,亦毋忘六四先烈追求理想的勇氣和堅持。另外,她指今年要將這份精神套用在政改一事上,團結推翻不公義篩選制度。

梁麗幗亦表示,今年重漆標語的參加人數比往年多,估計因為適逢今年是六四25周年紀念,學生會亦有在事前作充足宣傳。對於今年在維園六四燭光晚會以外的其他六四悼念活動,她說會留給同學自由選擇,因為悼念活動與港大學生會的立場沒有衝突。

(獨媒特約報導)「本土派」今年六四晚繼續另起爐灶,在尖沙咀舉行文化中心外的自由戰士廣場舉辦「香港人的六四集會」。有說法指到維園的人是「不愛港」。

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重申,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是香港重要的社會運動,目的推進民主和為香港人的未來和褔祉努力,認為到維園的人絕對愛港。

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表示不反對其他團體舉辦六四紀念活動,但強調支援愛國民主運動的中心和主力一定是支聯會。

美國的國家廣播公司,在斯諾登揭密一年之前,秘密到俄國為斯諾登做了一個詳細的訪問。香港的報紙把這個訪問的宣傳剪輯來報導,當訪問出了卻沒有報導詳情。訪問中、一個必問的當然是斯諾登如何評價自己所作的。斯諾登指出美國政府,無論在行政、立法和司法方面,也因應揭密而作出改善。

在國際上,巴西通過了針對互聯網的民法(Marco Civil),來保障網民私隱、網絡中立性(Net Neutrality)等權益。德國總理默克爾指出,美國要重建信心。默克爾並與其他歐洲也計劃,盡量減少資訊流入美國。在中國方面,近來推出了禁買微軟視窗八的政策。跟著中國的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發表了以斯諾登揭密資料為基礎的《美國全球監聽行動紀錄》,指出微軟跟美國國家安全局合作收集用戶資料。因為保安理由,減少使用美國的數碼產品、可能成為國策。

不過香港作為斯諾登揭密之地,又有什麼改變?香港「放」走了斯諾登,而中共在國際上正在增加敵人之際,我們對美國的印象除了被新任駐港總領事夏千福的飲食公關所影響,會否想過在他背後的國家安全局會加強對香港的監控?

(獨媒特約報導)四分一個世紀過去,親歷六四的年輕人已到中年;頭髮當年烏黑的,如今可能成為絲絲白髮的老人。儘管這二十五年,反覆有人說要放下六四、以國家經濟發展為先,儘管今年有人說不要到維園,但我們没有因此忘記燭光的力量。昨晚維園集會錄得破紀錄人數,共十八萬巿民手持燭光結集一片「良知海洋」,清晰向北京表達香港人拒絕遺忘六四、誓要平反六四的堅持。

頂著酷熱天氣帶來的難耐,最早一批巿民四點半己經開始入場。傍晚時份巿民魚貫從不同入口進入維園,維園六個足球場、四個籃球場、中央草坪和和音樂亭在八點集會開始前已經全部填滿。

IMG_5402a

「讓北京看到港人團結」

(滕彪於六四廿五周年維園的香港六四晚會上的發言)

我叫滕彪。1989年我在東北一個小縣城讀高中,兩年後考入北大。如果我早出生兩年,那被坦克碾死的,很可能是我;而那流乾了眼淚的、被禁止說出真相的、被禁止悼念的,就是我的母親。

六四死難者是替我而死的,是替我們每一個倖存者而死的。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裡包含了他們的死亡,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無法真正理解自身和我們所處的中國。因此,我們有責任記住那場屠殺,我們有責任要求真相與正義,我們有責任接過早早就倒下的英雄們的火炬。

而這,就是我今天站在這裡的原因。今天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在六四之夜來到維多利亞公園,來之前,國保和我所在的中國政法大學警告我:不能參加任何六四紀念活動。但我必須來,我必須告訴香港的朋友們,我們多麼感激你們紀念六四!

我必須告訴全世界:25年過去了,但屠殺並沒有在1989年結束。以運動的名義,以法律的名義,以維穩的名義,以國家統一的名義,殺人從來沒有停止過。

隻身當坦克的王維林被人間蒸發了。更多的「王維林」被判處死刑。從被槍斃的所謂六四暴徒,到莫名其妙死於勞教所、看守所、監獄和各種黑監獄的訪民和囚徒,從翻越雪山的藏族逃亡者、和平抗議的維族婦女、法輪功修煉者,到拒絕強拆的公民、抗議污染的市民、拒絕強制墮胎的孕婦,從孫志剛、力虹、李旺陽,到夏俊峰、曹順利、果秀洛桑。

同樣是在自由廣場,在228當天這裡有活動,64這一天也有悼念的晚會,兩件事情的本質都一樣,當權者屠殺人民,歷史記下了這筆帳。

出席的人數據聞有3000,對照香港那動輒過萬人的晚會,這個數字彷彿不是甚麼,但每一個個體的出席,都代表了一份意義,與人數無關。

「路過天安門,人人坦克人」簡陋的大台,由吾爾開希作開始的致詞,然而教我記住的卻是另一個當年的參與者童屹的致詞,她把內容都放了在前陣子被捕的浦志強律師身上,她的好朋友,讀起他的文章時更一度飲泣。

到了最後一部分,以台灣組織的發言為主,印象深刻的是陳為廷,雖然他的發言一如以往般長氣及跳躍,但卻提出了一段我不知道的過去,說起1989年的台灣,在六四屠殺發生以後,自由廣場上曾經有著數萬人的集會,那是國民黨以「自由中國」來攻訐「紅色中國」的年代,而在六四發生前的兩個月,才發生了鄭南榕自焚事件。

台灣爭取民主的道路走來不易,近年更彷彿是華人社會裡的一盞燈,當陳破口大罵「去他媽的甚麼民主燈塔」來指向現今台灣民主的倒退,威權體制的陰霾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他也談到了台商這些年來在對岸進行的政治獻媚與剝削。燈塔的重燃依靠的是每一個人的思考及參與,中國、香港、台灣。

編按:領匯今日公佈業績,預計將會繼續賺大錢。最近領匯拆售物業,轉手到兩三線的買家,未來公屋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價位,似乎只會愈來愈升,市民生活愈來愈苦。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領匯轉售物業的啟示》。

近日領匯轉售旗下物業,五個賣了其中四個,這次試水温可謂空前成功。五個商場,吸引了40份標書。單是深水埗寶熹苑就吸引了13份,但因領匯認為仍未到價位,寶熹苑則因而「脫難」。非常明顯,投標者均是尋租者(rent-seekers),他們都不是真正關心公屋社區的人士。在現今土地供應短缺、買地建屋投資均由六大地產商壟斷的香港,是次招標所吸引的都是二、三線的投資者。他們資金不夠六大地產商雄厚,難得領匯放盤轉售,各位炒家當然把握機會掃貨。當中「優品360」的老板林子峰更以三間不同公司的名義,成功投得三個商場,而葵興商場則由「新小巴大王」馬橋生投得。

(獨媒特約報導)《灰色軌跡》、 《情人》、《只想一生跟你走》、《媽媽我沒有過錯》 、《友情歲月》 、《歲月如歌》,你一定聽過他填的詞,他是著名填詞人劉卓輝。「Beyond御用填詞人?我根本就不是。」獨媒今次找來劉卓輝談音樂,談政治。

你還有買唱片的習慣嗎?或是連下載也不再,反而多在 YouTube 聽歌?「以前啲歌好聽啲,依加啲歌都唔知做乜。」到底是香港樂壇一蟹不如一蟹還是樂壇正在走下坡,劉卓輝有這樣的見解:一般人大多在十五至二十歲對流行曲最入腦,即是學生階段。這名資深填詞人認為,這個時間聽的歌最影響音樂品味及人生觀。之後都會因為工作和其他煩惱,聽歌的時間也愈來愈少。「不同年齡的人的「以前」也不同,八十年代的會是譚詠麟和張國榮,九十年代就達明和 Beyond,二千年就周杰倫和陳奕迅。講到底,就是接受不了新事物。」

0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631
  •  2632
  •  2633
  •  2634
  • 2635
  •  2636
  •  2637
  •  2638
  •  2639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