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捍衛宋朝遺址行動組
這陣子,香港「古蹟」特別多,搶盡報章版面。這邊廂,沙中線古蹟愈掘愈多,宋井城跡天天出土;那邊廂,被活化為「元創方」的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暨前皇仁書院投入服務,成為港島區的標誌性創意文化中心。同人唔同命、同遮唔同柄。
同是有歷史故事的「古蹟」,所得到的待遇卻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有學者指出沙中線現古蹟事件中,政府一直抱着見鬼斬鬼遇佛殺佛的「先破壞、後發展」原則,堂而皇之上演「古蹟恐怖主義」(heritage terrorism)。先別論是否將遺跡原址保育,要當局正視處理亦看似雞同鴨講。至於「元創方」的前身為1862年在荷李活道北的歌賦街皇仁書院,1884年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於該校就讀。單從「古蹟」的「古」而言,雖云宋井城跡年代久遠於近代建築,可是,兩者所得到的冷處理和熱追捧,實在令人覺得精神分裂,幾疑置身於平行時空。然而,表面上看似南轅北轍的古物古蹟待遇,背後邏輯卻是一致的。高速發展作為城市都會的前提,創建交通網絡系統,自是優先處理。文創產業又是文化大都會的軟實力,在將來中區警署等逐一規劃為港島藝文基地之前,鴨巴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元創方」,赫然便是該區文化大插旗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