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有甚麼電影好看之時,看見《五個小孩的校長》仍未落畫,香港票房已累積至四千五百萬。故事細膩動人,呂校長的事跡固然值得謳歌,唯一直留在我腦中的其中一個片段卻是飾演校監的馮淬帆向楊千嬅介紹元田幼稚園 (現實為元岡幼稚園),透過那一幀一幀的黑白照片,緬懷曾經的光輝,難掩學校面臨關閉的不捨。
一間村校的停辦關閉,其意義不單單是結束一間學校,而是整條村數十年來幾代人耕耘奉獻辦學的成果煙消雲散。村校盛載著村民數十年來的共同記憶,團結鄉村宗族,若能念及當初建校之難,村民為建校而付出何等的人力、物力和心血,便不難理解到電影中校監的心情。
羅慧然剛出版的《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正好梳理了新界村校的由來和發展,從興盛到息微,推動了鄉村普及教育,凝聚鄉村、宗族,在時代的轉變之中,與現代教育體制接軌,而又不失村校的教育特色。
村校本源於依附於宗祠或私人的學塾、家塾、書室、書院,當時的新界原居宗族以及客家族群重視教育,紛紛設館啟蒙,子弟就館研經,以便考取功名,扮演著鞏固宗族勢力,團結宗族的重要角色。1898年港英接管新界,採懷柔政策,對新界原有的農村社會模式、生活習俗,包括教育政策放任不干預。後來民國成立,新界學塾開始仿照民國學制,但基本上仍維持傳統的私塾教育模式。此外華僑、同鄉會、宗教團體亦紛紛在新界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