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鄭除了談「理財新哲學」外,昨天向外國記者解話時,還用上 housing philosophy 一詞。她口中房屋政策背後的哲學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由公屋量封頂到綠置居普及化,都是要打公共資產的主意。減省政府責任,交由市場處理——這種在香港盛行多年的經濟學說法,顯然是林鄭施政的指導思想(所謂的哲學)。假若民間的反對聲音不夠強,讓她的封頂論得逞,公屋私有化(住屋金融化)加強版陸續有來。
在林鄭接受報章訪問前不久,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領展非執行董事兼經濟學者王于漸發表補貼置業者的言論,產生替林鄭新政造勢的效果。事實上,王于漸一直提倡透過賣公屋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他在今年六月接受信報訪問時便這樣說道:
「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源自房屋,房屋問題並非有無屋住的問題,而是有無資產。今日有幾多人瞓街呢?」
「一個有私樓的蠢人,最終會跑贏一個住公屋的叻人。賣公屋可以解決不平等。」
他的講法要成立,須假設樓市持續高企,甚至再創新高,否則,居民買下來的樓宇隨時變負資產,萬一家庭收入狀況轉差(別忘記人工智能科技正逐步取代人,工作機會的增加遠不及減少),供不起樓,就連棲身之所也不保,更別說買樓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