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行政吸納政治」的年代](/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所謂「行政吸納政治」(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早已經是香港政治的ABC。記得讀大學本科第一年,就已經學過這個概念。今日林鄭月娥重施故技,稍作包裝,用同樣邏輯嘗試吸納青年,竟然有人認為是「吹和風」、「良好的第一步」,好像發現新世界般,真的情何以堪。
一九七五年金耀基教授發表論文,論述港英如何以此伎倆令社會穩定。所謂「行政吸納政治」,即“a process by which the government co-opts the political forces, often represented by elite groups, into a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body, thus achieving some level of elite integration; as a consequence,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is made legitimate, a loosely integrated political community is established.”簡單而言,就是把民間的政治力量(當時主要指政治精英)吸納進行政機關,好能造成類似廣開言路的效果,減少政治衝突。例子包括行政局、立法局(非民選),以及公務員體系等。論文大致能解釋港英時代普遍穩定的政局,可說是認識香港政治的入門篇章。但理論也有缺漏,例如未能解釋為何會爆發六七暴動等。而如此吸納,並無任何民主考慮。
說穿了,「行政吸納政治」是殖民地上而下維持社會穩定的治術。香港民主運動始自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時,所爭取的是普選政府首長和議會全體議員。這是最基本的。假若無這基本普選,甚麼諮詢架構、委員會都與民主無關,最多也只能夠勉強做到民本。民本、聆聽民意與民主之間,是質之差而非量之別。所謂「諮詢式民主」與「人民民主專政」一樣,是甜蜜的謊言。
今日唯一能稍為彰顯部分民意的機關,是立法會和區議會。但林鄭月娥蔑視直選議員的聲音,與建制派狼狽為奸嘗試收緊議會權力,清楚展示其反民主的取態。如此,甚麼吸納青年,絕對不是甚麼「第一步」。金教授說當年是吸納政治力量進decision-making body,今天的吸納連decision-making body也不是。
建制派、親共派最喜歡玩弄言辭。青年說不願加入、不願當政治花瓶,他們就會批評說:「你唔試下又點知呢?」,把責任推到青年身上。青年說政局明顯不是走向民主,他們又會說:「這是第一步呀!」說多兩句,甚至會怪責年輕人:「這是大好機會磨練自己,增加閱歷,怎能浪費?」咦?不是說吸納是為了聆聽年輕人的聲音嗎?為何會變成給予青年「增值」的機會?
「行政吸納政治」,是殖民地治術。林鄭月娥政府其實是赤裸裸地告訴大家:現在是新殖民時代。也好,大家都一清二楚了。
岑敖暉兄說:「所有香港人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是挺直腰板,好艱難地做人,還是垂下頭,好像我所見的很多人般,好舒服地做人?』」或許,就算不能時刻挺直腰板,起碼也不要認為垂頭值得鼓勵,或把垂頭當成挺直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