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星期三晚,政府包機在機場降落後,受驚過度的母親就在家人的陪同下到了政府安排的車上等候,我一人站在眾多死者家屬之中,靜靜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風笛奏着《Amazing Grace》,很莊嚴,也很淒涼。我看着棺木上的白布貼着一個個的團友名字,淚水如注。誰會想到這個旅行團回到香港時會是這個樣子?

我淚眼看着傅太帶着她的一對子女到她丈夫遺體棺前告別。她只有四歲的小女兒在飛機上不時嬌滴滴的問母親:媽媽,為什麼爸爸回香港但是不回家?媽媽,為什麼我閉上眼睛會看到爸爸?一句句稚子無知的問題,聽得人心絞痛,可敬的是傅太仍堅強得很,仍以逗小孩的聲音平和地對女兒說爸爸已上天國,着女兒和爸爸說再見,過了一會,才傳來她痛哭的聲音。還有汪小妹的呆滯眼神,如所有情緒被抽乾了,讓人看得心痛。下機前,我走到導遊Masa 的母親前面,握着她的手,不知道跟她說什麼,只能說,我很想謝謝Masa,他一直很照顧團友,直到最後一刻。

回家的路上,我透過車窗看着天上的月亮,圓得讓人心痛,不知是農曆十五還是十六,又是那麼亮,亮得那麼冷漠。

這幾天我把事情想了很多遍,心裏有極大的憤怒和悲傷,還有說不出的愧疚。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們沒有行動起來拯救自己?為什麼在漫長的等待過程後,我們仍靜靜期盼那似乎是永不會來的救援、把自己的命運交付那無能的政府?

邊緣反擊中心——訪藝發局候選委員崔允信

訪問:黃俊邦、陳浩倫、周思中
整理:周思中

去屆藝發局民選委員選舉,分別有四個範疇(藝術行政、藝術教育、戲劇、電影藝術)只有一位候選人,今屆除了藝術評論沒有候選人外,只有戲劇範疇的古天農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換言之,共三個範疇多了候選人,當中「八十後文藝青年」之一的蔡芷筠,投入了藝術教育的六人大混戰;而電影藝術方面,則出現了杜琪峰對崔允信的單挑局面。

藝發局不是甚麼

杜sir杜琪峰在一次周刊訪問裡,談及對荷理活的看法時,曾說過:「始終是你們來,是我引進你們帶晒架生來,我一個人等你們上門」。原來當了近六年藝發局電影與新媒體組主席的杜sir,除了引來大量荷理活劇本外,今年更引來資深的獨立電影工作者崔允信,與他角逐藝發局民選委員的位置。

作為打從藝發局成立初期已開始接受資助的崔允信(《背叛》(1998);《憂憂愁愁的走了》(2001);《三條窄路》(2008)),為甚麼要出選呢?他有一套自己的全局觀與分析:近年的藝發局與電影相關的工作,出現了向電影工業傾斜的傾向,然而需要發展空間的卻是獨立電影。

七月十七日,《最低工資條例草案》終於在立法會通過,儘管比國際勞工組織的指引落後了八十二年,香港打工仔的最低工資總算落實在望。可是,假如我們將這個結果稱之為「勝利」,則未免太早——這個萬眾矚目的《最低工資條例草案》,其實是殘廢的,企圖挽救它的議員修訂全部不獲通過。

殘廢一:立法會斷舌截臂

為何殘廢?立法前夕,最低工資價位在輿論裡鬧得沸沸揚揚,工會要求時薪三十三,自由黨的張宇人在城市論壇放言壓價至二十元,諸般爭議耳猶在耳,可是立法會辯論延綿四日之後決定最低工資幾多錢?如今水靜鵝飛,無人懂得回答,皆因問題問錯了:立法會無權決定最低工資水平。有權決定的是特首,最低工資委員會閉門談好了一個價碼後交給特首,他說就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而這個委員會一十二個成員均由特首欽點,有諮詢權無決定權,講人自講。換言之打工仔的衣食最終取決於特首,又或者是特首背後嚴重向商家傾斜的小圈子選委會。
商議最低工資政策的過程交由委員會黑箱作業,立法會無權插口,猶如斷舌;決定政策內容的是特首,立法會無權插手,猶如截臂。與其說《最低工資條例草案》是落實最低工資的保證,倒不如說它是把立法會斷舌截臂,阻止市民藉議會制訂合理工資保障的屠刀。

殘廢二:家庭傭工出局

1ADCcouncil1996

《明報》世紀版、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課程及獨立媒體(香港)現正為選舉籌組民間論壇,詳情請留意《明報》及本網站消息。

「他認為藝發局一向予人閉門造車的印象,而且把資源分配變成主要任務,忽略了整體長遠計劃,他認為引入各藝術組別後的藝發局,不應只為個別界別爭取資源,而是要放眼全局發展。」(《信報》藝發局條例獲立會通過,記者訪問胡恩威評語,1994年5 月4 日)

「有今年文學雜誌的評審委員梁新榮公然表示,『不是你(雜志)做得好便要資助』,稱香港文學界山頭眾多,若有一本雜誌占去大部分的資助、或長年受藝發局資助, 就不合乎『公義』。」(鄧小樺:〈藝發局是如何倒退的? ——從雜志資助管窺藝發局的重重問題〉),2010 年3 月29 日《信報》)

農歷七月十四,整天在外工作。盂蘭節近,舊式屋村燒衣習俗盛行,路過時只見衣紙滿天飛。傍晚時,已知道馬尼拉前警員狹持香港旅行團一事,但直到午夜回家後,看到電視新聞不斷重播梁太令人心酸的自述,才開始體認到「事件」的發生。這兩日,網上幾乎都是相關事件的悼念和評論。有淡然的感傷和哀悼,有針對當地政府處理手法的批評和揣測,有針對菲國(人民)的不滿情緒,也有分析港人反應的冷靜評論。不同的慘劇,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發生。部份網民的傷痛表現,固然與媒體「大事件」式的呈現,以及香港人命運相連的族群想像不無關係,但依然是真誠而可敬的同情共感。不過,我們應當將這種同情共感,轉化為對他國人民處境的了解和政治行動,而非針對其他族群的歧視仇恨

【轉載】 草紙:公屋非福利 居屋乃地產 —— 房委會簡史

文:楊秀珠

房委會在七月十五日聲稱公屋租戶收入上漲,必須「依法」加租4.68%。在公屋居民強烈反對下,事件終以免租一個月的形式加以緩解,可是不少傳媒對此似乎大不高興,急急找來學者指責政府把資源向公屋傾斜,揪出三兩個號稱「夾心階層」的私人樓租戶大叫不公平,最後來個「不加租等如破壞規矩」的標題一錘定音——言下之意,住公屋的膽敢不同意加租,彷彿就是輸打贏要,貪得無厭,浪費公帑的社會寄生蟲。

相比之下居屋(準)居民就是廣受同情的一群。自從以天匯為首的一堆天值豪宅推高樓市,輿論紛紛要求政府復建居屋,曾蔭權今年施政報告勢將重彈此調。居屋市價一升,傳媒又馬上擔心小市民無力置業上車。究其原因,在於居屋是居民真金白銀買下的,誰也不欠誰;公屋卻是「福利」,吃政府的住政府的就別擺架子要求多多。

親生仔變債仔 政府抽乾房委會

「公屋是福利」乃常識,這個常識卻不符事實。興建公屋不一定蝕本,在2004至2006年,房委會甚至因公屋業務賺取合共十億進帳,賺錢以億計還稱之曰「福利」,未免可笑。

當然,做生意總有賺有蝕,公屋這盤生意也一樣,2007至2009年的赤字確實不小,可是政府有沒有因此花費公帑?

沒有。

文學與行動的學習年代

「香港從來不在乎文學,何況董啟章式的書寫。但因為有了董啟章,香港有了另類奇觀」,這是王德威為董啟章的《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下稱《學習年代》)寫的序言中最直接明了的一句話,它有兩重意義:小說本身的獨特,以及在香港這樣一個環境中寫作這本小說這一行為的獨特。這是一本獨一無二的奇書,它的生成方式訴諸形而上的思辨而不是訴諸對形而下生活細節的把握,也是它有別於其他的主流「先鋒」小說的。目前漢語文學有一種潮流是逃避難度、掩飾難度、甚至貶抑難度(無論它本身是否具有難度),以至於像董啟章這樣直面寫作難度的小說家成為了難以理喻的異類。

這個難度不止存在於小說作為文學的構成上(小說的一半內容是對其他作品的討論,議論而非敘事成為了小說的另一個重心,挑戰著讀者的耐心和細心——如何在議論中尋找到未來敘事的走向?),它更觸及兩個長期質問著每一個嚴肅寫作者的、讓人非常為難的問題:第一,作家作為一個創造者,他的自由有沒有限度?這是董啟章一貫反思的一個主題;第二,文學與行動之間關係如何、思考者能否對現實採取行動、而行動又能否取得結果?這重問題在「自然史」三部曲的這第三部上篇終於大面積地起動,然而並不提供答案,也許寫作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答案,也許並沒有答案。這一切的發生就像觀看喇嘛辯經,我們聽論辯如音樂,但在最後的沉默與擊掌之間,意義獲得了自足或者說我們所不理解的自由。

仁愛圍一片的小街,平常是小巴的停泊場,有時會一、兩位老婆婆推着載滿廢紙的四輪車到街角的回收店,兩旁是掛着一個個LV、Parada的補鞋店和堆滿輪軚的補軚店。翻開四十年前的地圖,這條小巷規劃原是公園,街坊說因暴動後,我們發明了小巴,但無處停泊,便落戶此處。

平日只見小巴,不見小巴師傅,今天,很多師傅,沒有小巴,停車處車不見了,變作臨時公園,伴隨着濃烟,使兩眼差點流淚。新開僻的公園放着大大的祭壇和祭品,大燒豬、大發包和和興隆的潮式甜點,廣東話在公園中成了外語,師傅人人說潮語,問他們為甚麼辦盂蘭節,他們第一句會說是「我是渣小巴」,小巴師傅的盂蘭節和紅色小巴,真是碩果僅存,買少見少,只餘下官塘和九龍塘。

往昔,坐高速列車來往英法是一個惡夢。法國段的鐵路非常順暢,然而英國段卻在老舊的路軌上走走停停,全程需時三小時。

不過,在2007年11 月,英國全長109公里之High Speed 1鐵路開通了,問題不再,車程縮短為兩小時許。

然而,英國政府受財困所擾,現時卻把這段鐵路標售,意向價為15億鎊(182億港元)至20億。李嘉誠的長江基建已表示有意競投。這段鐵路今年的收入估計為2.63億鎊,未計折舊和攤銷前的利潤為1.35億鎊。

也許李嘉誠覺得這是難得的商機,但對香港政府來說卻是一個醜陋的警示。香港那段剛動工、造價670億元的高鐵,下場可能十分慘烈。

有些人堅信高鐵一定會準時峻工而且不會超支。曾幾何時,英國的High Speed 1也被人寄予同樣厚望。於1996年,它的預期造價為28億鎊,可是僅僅兩年後,承建商已需要政府出資40億鎊救亡,不然已經破產。到最後完工,其造價估計為58億至62億鎊,亦比法國段的鐵路遲了14年完工。

收益方面,自2007年投入營運,乘客量一直不及預期的一半,即使歐洲之星已行走超過15年,它在最近的12個月乘客量只有900萬人次,香港政府卻預期廣深港高鐵首年將接載3600萬人次,樂觀得瘋狂。

澳門政府推動「公帑告民」的魔鬼惡法

編按:澳門政府最近制訂「因執行公共職務的司法援助」的法律,原意是讓公職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惹上官非時,可以得到司法援助。但是,法案中第四條容許公務員可獲司法援助控告市民,引起公眾嘩然,因為,這條款偏離了司法援助的保護性,很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以下文章為澳門青年動力會長阮佩嫦撰寫,文章題目為編者所加。

=========================

政府在六月下旬提交俗稱「因公法援」或「公職法援」的《因執行公共職務的司法援助》法案,當中對言論及新聞自由的影響引發社會極大爭議。因此各界有心人士紛紛表示反對法案。

在社會壓力下,特區政府雖有讓步,刪除第四條中「名譽」兩字,但仍然堅持保留帶有魔鬼味道的「公帑告民」等相關條例。因此在社會上仍然憂心重重。

自五一以來社會上不斷有「反河蟹」的訴求,社會公民意識逐漸提升,強調「知情權」的重要性。更望澳門的公共廣播媒體有所改革。青年動力於六月十三日更舉辦「動力論壇」,期市民可以多多重視「河蟹問題」及關心社會。因此對會令「言論自由倒退」之法案無法接受。從傳媒界的角度來看,他們亦怕被官員告以誹謗等罪,寒蟬效應會令他們在報導新聞時更要「三思而後報」,河蟹現象更甚。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945
  •  2946
  •  2947
  •  2948
  • 2949
  •  2950
  •  2951
  •  2952
  •  2953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