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P7033709

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東區走廊,從橋上看見幾十台吊臂和躉船在維多利亞港工作。慢慢地,以前的海邊變成陸地,不久將來,在一片爭議中動工的中環及灣仔繞道也落成,陸地再次伸延向維港對岸。汽車多了一條道路可用,港島由東至西的交通會比現在暢順,贊成填海起路的人說是有利經濟發展。但維港再次被入侵,越填越窄了。

每次聽到上一代或上幾代人提及填海,都不禁驚訝香港原來真的填了很多海。灣仔廈門街與皇后大道東交界的石級是以前的海岸線,是上船的地方。告士打道早於20年代填海填出來,灣仔會議展覽中心現身處的地方,也是90年代的重點填海項目。

這年頭成長的小孩,將來走在中環及灣仔繞道的海濱長廊,很難想像腳下原是大海一片。就如當下的我,聽見那石級原來是從前的海岸線,感覺也有點天方夜譚,不但海岸被填滿了,早幾年還在的石級,已被市區重建局剷平,變成利東街重建項目的車路一部份。

不容黑社會文化摧毀公民社會--獨立媒體(香港)反暴力聲明

昨日(8月11日),梁振英出席天水圍地區論壇,結果場外有示威者遭到語言及暴力恫嚇,甚至多人圍毆一人情況。這批在傳媒鏡頭下仍對手無寸鐵的示威者多次施加肢體暴力、拳打腳踢的兇徒,明顯干犯刑事罪行,如《侵害人身罪條例》。我們對這些行為感到非常厭惡。連同早前發生多宗記者暴力事件,如學民思潮成員出席「佔中論壇」被襲、多宗記者及攝影記者採訪時遇襲,足見以暴力妨礙新聞及言論自由的趨勢日增,此風絕對不能助長。我們對此極度忿怒,並強烈讉責指使他人及直接行兇者。

從傳媒及網上傳流的短片及圖片,我們有理由相信,反對政府的示威者遭暴徒襲擊時,警員刻意縱容,事後亦鮮有暴民被拘捕。警方「隻眼開隻眼閉」,嚴懲反政府示威者,動輒檢控(甚至低調通緝),卻待直接施暴者以寬,讓兇徒逍遙法外。這荒謬不公、順應當權者的執法方式已經迅即破壞香港的社會安寧,助長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惡行。多次不檢控和輕判足令歹徒心存僥倖,以為享有特權,不會受到法律制裁。事實擺在眼前,較早前一人從後襲擊記者,到混亂中暗地腳踢學民思潮成員,直至昨日光天化日鎂光燈下毆打示威者--行徑有如黑幫情節。這種儼如黑社會式的暴力文化正火速蔓延,一發不可收拾。兇途已經變本加厲,直接威脅本地公民參與集會、示威及遊行的人身安全。本應除暴安良,維護法紀的警員竟然成為幫兇--我們悲憤莫名,警方表現實在可恥!

切斷依附自由的中國互聯網圈地運動

較早前一個國際性的互聯網開放科技組織 OpenITP 發表了一項中國大陸使用翻牆軟件(即規避軟件)的調查,指大陸的互聯網自由,是依附在互聯網商業利益之上,只有當翻牆工具依附在服務企業的互聯網平台的基礎建設上,而管理當局要全面封殺該平台將造成難以承受的政治和經濟成本時,才有較大的生存空間。研究建議研發翻牆軟件的人員應更多地把翻牆工具與商業用的互聯網基礎平台綑縛在一起。

然而,由於國內互聯網服務供應商被國家控制,形成一個很大的關卡,此外過去一年,國內互聯網出現了新一輪的圈地運動,互聯網服務平台,將由『蝙蝠』(BAT﹣百度、阿里和騰訊)壟斷,這些企業均得到官方的默許,由它們所發展出來的平台,不單更難被挪用為通往自由的工具,更可能成為 Big Brother 監控每一個人的手段。

依附的自由 (Collateral Freedom)

(獨媒特約報導)過去多個月,青年關愛協會以武力制止法輪功示威,經旺角警民衝突的發酵後,已演變為港共以街頭武鬥的方法,阻反政府示威。

特首梁振英昨日到天水圍落區,場外發生多次圍毆反政府示威者的場面,學民思潮四名成員被十幾名青年包圍推撞,最後要上警車離開。在其中一個衝突中, 充當人肉盾牌以阻止撐梁社團人士圍毆另一名示威者的社民連成員杜振豪不明白,警察為何不即場拉人。另一邊廂,人民力量義工 Richard 認為武鬥是為了恫嚇示威者,令他們不敢阻梁振英落區。

一如既往,特首落區,反對派都會組織到現場抗議或表達意見。社會民主連線一行十幾人,「例牌」到天水圍向梁振英表達不滿,因為梁國雄離港,成員比往常「乖」地走進示威區內。然而,當梁振英於後門乘座架離開時,他們離開示威區後不久,其中一位社民連的友好,就被撐梁示威者圍毆。

【文化論政】小西﹕回到充滿矛盾和衝突的「本土」

近年,本土政治抬頭,風風火火,左右着本地民主運動的走向。

當然,「本土」並不是什麼新事兒。事實上,六七暴動以後,當年的港英殖民政府,為了預防紅色勢力捲土重來,不無吊詭地通過一系列的本土化政策,加強當時市民對本土的關懷與認同,淡化其中國情懷。之後,隨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加速起飛,戰後嬰兒潮一代開始以香港為家,扎根本土。與此同時,隨着本地電視、電影、流行音樂等等工業的興起,香港流行文化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並為一種往後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港式文化與港式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象徵資源。不過,所謂本土認同,當時大抵仍處於一種矇矓的狀態,而香港人身份的問題,大概要待至八十年代中英香港前途談判前後,才正式進入當時的公共領域。有趣的是,隨着這一場政治角力,「中國」再次登場,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才以危機的方式,開始真正成形。

【文化論政】杜婷:我看「本土」

編輯邀稿,希望我以一個在港生活的大陸人的視角談談「本土」。雖應承了下來,卻有些忐忑,這是我在這座城市生活的第七個年頭,但我卻越來越無法理解究竟什麼才是「本土」。

不太確切地記得第一次聽到「本土」是什麼時候,大概是06年的冬天吧。彼時剛來香港數月,對這裡的一切都新鮮、好奇。在電視、報章上看到保衛天星碼頭的報導,便搭了噹噹車去現場。依稀記得「捍衛本土文化」、「保衛本土價值」的表述和一個叫做「本土行動」的民間團體。在那時的我看來,「本土」大抵就是一個地域概念。

再次聽到「本土」是在不久之後的皇后碼頭。昔日英殖民者由此上岸,宣佈將腳下的土地據為己有的碼頭,在那些日子成為人民的廣場。「不拆不遷不告別」的條幅,每日更新的露宿者人數(那應該是比響應「佔領華爾街」運動中Occupy Together的「佔領中環」更早的中環佔領),音樂會、文學沙龍、影片放映、火鍋聚餐,這一切都在重新詮釋那個過往的殖民符號。印象最深的是一艘被命名為「本土號」的船,載着皇后碼頭的保衛者、重建區街坊、文化保育團體成員、新來港人士、外傭團體、非政府機構工作人員等由尖沙咀開往皇后碼頭。外來者和生活在這個城市底層的人被包括在「本土」之內, 這艘船令我對「本土」好感倍增。

狂舞派:年輕一代對財爺的回應

財爺曾俊華是習武之人,談功夫片也格外專業,起碼較談經濟來得動人。

功夫片巨匠

2013年7月21日,財爺在網誌上談及剛去世的劉家良,還有劉家輝、關德興和石堅等一代功夫片的巨匠。財爺又說:「這一種匠人精神(Craftsmanship),投入的成本高,但金錢回報卻不成正比,在經濟學上是「蝕本生意」,今天較難得到年輕一代認同。」

2013年8月8日,電影《狂舞派》正場上映,大概是年輕一代對財爺的最佳回應。電影令觀眾大為喝彩的,首先是那熱血沸騰、義無反顧的抖數精神,讓人真切感受那逼人的青春魅力,絕非三章過外的大明星扮幼雅所能比擬。其次,電影卻涉及更深一層的意義,就是那種願意為理想而付出奉獻,孑孑不惓、楔而不捨的奮進精神。

「習武」和「習舞」之間的相通之處,早已被不少香港電影研究剖析過。刻苦練功、修成正果是不少功夫片的基本橋段,但又有誰會想到,練舞過程能同樣充滿哲理玄機之外,更能平添一份時下香港的現實感。在街舞以外加入「太極」的元素,導演承先啟後、新舊融和的立意明顯不過;太極同盟一班騎呢友為屋邨街坊表演扇舞,更是港片難得一見、平易近人的本土生活景緻。

台灣:遍地開花的民間反核運動

圖:2013年3月3日在台灣某大學的反核快閃行動照。(來自反核部隊的 facebook 相冊)

前天(8月7日),台灣反核運動成功阻截了「第四核電廠」的公投議案在立法院通過。該議案最早會在九月重上立法院。

台灣的「核四」,亦即龍門核能發電廠,其實早於1999年開始動工興建,但由於政黨輪替及反核運動,工程多翻延後。因為不論藍和綠執政下的政府,均曾為核四亮過綠燈,反核的運動能量,主要來自民間。在馬英九執政下,核電廠本訂於2011年營運,但因為日本福島核災,政府決定重新檢測,並預定在2015年運作。

然而,民間反核之聲在過去兩三年,有增無減。執政黨為了取批準核四營運的合法性,行政院長江宜樺於今年2月25日,宣佈要在年內進行公投,以趕及2015年運作的時間表。

難民可貢獻香港 不會搶港人飯碗

會上,多名難民現身說法,他們在家鄉均有正當職業,甚至是公司老闆,但因不同原因逃難來港。
(右起:烏干達教師Lilian,巴基斯坦地產發展商Tariq,在伊朗開廠的阿富汗人Raymond,另一烏干達教師Bashiru,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後排:孟加拉實業家Mansur)

(獨媒特約報導)近期難民議題受到關注。不少傳媒均報導難民在港困境,受社署委託協助難民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成炮轟對象。同時,自由黨調查指有七成受訪者反對動用公帑增加對難民援助,甚至建議設立收容中心集中安置難民,「以免令他們終日在街上流連」。協助難民組織Vision First聯同工黨公開為難民平反,他們並非來港「搶飯碗」,而且有能力貢獻香港,呼籲政府給予他們工作權。

團體倡予難民工作權

訪吳靄儀  警員挺警,竟然不是政治?

今日,警方發出一張聲明,令全城疑惑。什麼?上周日退休警司劉達強站台的大集會,原來並非政治活動?那日後,是否警察要去助選才算參加政治活動,當中的界線,又應該怎樣劃?為此,我去請教前立法會法律界議員吳靄儀大律師:到底,甚麼才是「政治活動」呢?

問題在於利益衝突

吳靄儀直指警方「掩耳盜鈴」:「一個集會起源,係事關警方執法有否偏頗。警察仲上去站台?本身便一定是政治參與。」

警方認為事件沒有「政治成分」,吳靄儀卻反駁指警察看不到當中的政治性,警察本身在事件當中有利益衝突,再為支持警察的一方站台,絕對會影響其中立性,事關警隊的中立性、權力運用等議題,點可能和政治無關?

「沒錯,警察也有政治權利,等於我們也會讓公務員有權投票,但今次個集會是關於警方執法好唔好,他們在裡面有角色」,「就算個集會本身唔政治,隨著他如此上台,性質亦會演變成政治集會。」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828
  •  2829
  •  2830
  •  2831
  • 2832
  •  2833
  •  2834
  •  2835
  •  283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