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後佔中「青年/工作」的狂想

在雨傘運動開展以後,我一直都留意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高官對於青年及學生參與這個運動的回應。我發現大部份不明白和理解學生想法的人,大多會以經濟和建制的角度去看這場運動,從成人的角度來看,這場歷時七十五天的佔領運動,在金鐘已經「軟著陸」地落幕,但在青年的眼中可未必。為了探究佔中前後官員與社會大眾的回應與未來青年工作的發展,我先粗略歸類政府官員與社會人士的回應為三個方向,包括諒解、埋怨、同情。並思考在這些論述和發展方向之下,青年工作可以有多超乎現實的狂想。

第一類是對學生參與運動表示理解,大公報引述行政會議成林健鋒在9月11日的回應指「學生有理想、有激情、想改變現實是可以理解,但必須徹底認清現實,學懂適應現實情況。」這一類的回應通常以理解開首作為糖衣包裝,卻配多句「但是」,這才是他們心底裡的說話,乍聽之下也不禁讓人回想他第一句所指的「理解」;是理想與現實的角度問題、還是假理解與真指責的問題,而這些彷彿流於角度問題的言論,就像大家對「真」普選」的討論一樣沒完沒了。

假如台灣沒有網路自由,柯文哲….?

圖:美聯社

文:Agnes Poe

小學時代我們都很習慣這樣的作文題目:「假如什麼什麼,會怎樣怎樣?」可惜的是這樣的題材應該天馬行空,刺激小孩子的想像力,卻老是變成了八股文章,非得跟古今聖賢、愛國主義等扯上關係。以致於到最後,不管是我們的想像力,還是對民主社會的理性認知,都像隻瘸了腿的馬,如何馳騁不開。比如說,我們就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政治背景的素人怎麼能夠被拱上父母官的大位,或許更困難的,是如何不把他神化成某種完人,如何想像他可以犯錯、他需要監督?

「失業會去選台北市長」

不屈服,不服從

在金鐘被清場前的最終點,坐下來,選擇被捕,是要用雙眼和自身去證實體系的荒唐。

昨天警方清場時所展示的「專業」與「克制」,絕對跟之前七十多天以來出現過的暴力與濫權情況有天淵之別。到底是因為在全世界的鏡頭對準下,想藉機為警隊負面形象洗底,還是因為坐著的人群中有他們認識和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的面孔,心水清的大眾自有答案。我倒是想指出,昨天清場證明了警方是可以用「理性專業」的方法去處理問題,那為何之前對著一般市民又如此狂躁暴戾呢?還是這只是在某些特別日子才能上演的PR騷?

上到警車,進入警署,相對之前戰友和各個案苦主們所描述的警局濫權情況,身邊其他曾經被捕的人士都說,昨天簡直可以說是五星級服務。要水有水,要毯有毯,要上洗手間也耐心安排,坐下來沒多久便有飯盒提供(雖然飯的造型很怪)。警隊整體超乎想像地合作有禮,個別警員偶爾還是會不小心流露不耐與官威,但看到對象也很快收斂。

當然,你也可以質疑濫權情況的苦主都在散播謠言,其實警隊一直都這麼溫柔體貼。但不爭的事實是,我們這個警署內全是議員、大狀與知名人士,有關單位明顯不敢怠慢。市面上有這麼多警局內被留難虐待的個案流傳,到底是大家都喜歡無故造謠傷害警隊聲譽,還是實際上存在著警隊於鏡頭前克制,鏡頭後便濫權的問題?這是與非留待大家自己撫心判斷。

劃劃劃選區 劃出建制地區政治力量較勁

政府12月3日公布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最終版本。選舉事務處一併上載書面申述。這些書面申述,成為了解地區勢力的渠道。其中,沙田馬鞍山的選區改劃,暴露出建制陣營內部也出現較勁。民建聯接納選舉管理委員會原初的劃界建議,但最終選管會接納新民黨的版本。

沙田有何特別?

政府本年中諮詢公眾2015年區議會選區劃界,當中舉辦了三場地區諮詢會,以及收到1446份書面申述。選管會在12月3日發表報告。按地區分類,沙田區收到最多的書面申述,共550份。細看之下,有兩組選區,大量居民簽署申述函件。因此,本文選取沙田區為個案。

劃界準則:根據每區居住人口

選區分界,準則基本上是按居住人口。政府定出每個選區的居住人口為16,964人,偏離幅度為正負25%。除非選管會認為,保持社區獨特性、地方聯繫,以及有關區域的自然特徵,凌駕人口基數的考慮,否則要嚴格按居住人口劃界。

工作原則明言,「如有多於一個調整選區分界的方法,選管會採用影響最少現有選區的方法,否則,便採用偏離標準人口基數最少的方法」。

質素和素質之爭

有人稱「素質」是「匪語」「大陸字」,亦有人謂「質素」只是港澳地區用語。有見爭議不絕,那我們不妨先看看學者們的考究。

著名語言學家容若老師曾指出,「質素」本身是全國通用的,並非港澳地區的獨有用詞。容老師引了《說苑.反質》:「吾思夫質素,白當正白,黑當正黑。」指出早已有質素之說,意思為樸素。不過他認爲,「今天所用『質素』乃外來詞predisposition的中譯,意為『生而具有的性質』,在清末民初已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應用」又引章太炎《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炭也,鉛也,金剛石也,此三者質素相同,而成形各異。」以及李大釗《什麼是新文學》:「一般流行文學中,實含有很多缺點,概括講來,就是淺薄,沒有真美真愛的質素。」容老師又謂,直到五十年代質素都是通用詞。六十年代大陸改編《辭海》,才顛倒為素質(可能是因爲口語習慣改變,引致書寫隨着改變的緣故吧),而港澳則保留了質素的講法。

作家古德明先生就中國文學鑽研甚深,他曾撰文為使用素質而辯護。

古先生同引了《說宛.反質》和李大釗的例子,以及《管子》第四十二篇:「素質不留,與地同極。」《雲謠集》《內家嬌》:「及時衣著,梳頭京樣,素質艷麗青春……」來證明質素和素質兩者同見於古籍,意思是素來的本質,亦引申為物件本質的意思。更認爲論詞意來說,素質比質素更優勝。

【台灣】請讓我們記住趙衍慶

臺灣九合一選舉過去快兩個星期了,當選的當選,辭職的辭職,沒有人再把金錢和淚水獻給煽情的競選電視廣告,馬路上耀武揚威的宣傳車隊也作鳥獸散。但有這麼一個人,他令我印象深刻,一直無法忘懷。他沒有選上臺北市長,他沒有收回兩百萬台幣的保證金,他是78歲的趙衍慶。

趙衍慶是國軍退伍的老榮民,他那一口濃重的山東口音,讓他在連、柯兩人以外默默無聞的五位候選人裏脫穎而出。選前的電視政見發表會,他戴黃絲巾當頭套,假扮女人唱起了山東小調。反正時間有半個小時,他順便講起了自己的前世今生:“當時我們家是地主成分,我是為了躲避共產黨的迫害,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這裏的。”這樣的開場白讓人頗感震驚,以至於雖然他後面提出的改善底層民眾生活的政見,都不如他的故事那麼吸引人了。“我在修中橫公路的時候,條件是很艱苦的,那時在那麼高的山上,我們一起去的人死了很多。”從1949年混亂的逃難經歷到九死一生的部隊服役生涯,眼前這剛完成令人哭笑不得的山東小調表演的老人,講出來的生命歷程卻是那麼驚心動魄。那些肆意撩撥觀眾情緒的職業政客,他們鏗鏘有力陳述的“豐富經歷”就顯得蒼白乏味了。

就兩社福機構就一名十五歲少女被姦殺一事接受太陽報訪問有感而發

敬啟者:

本人謝智傑,為一名註冊社工,就 貴機構就一名十五歲少女被姦殺一事接受太陽報(12月10日 太陽報 ,副本附於本信件)訪問有感而發,故特此來信。

個人並非現職於社福界,但本人由中學至今都熱衷於二次元文化,於就讀大學期間兩次當上大學漫畫迷學會幹事,現時亦不時出席與動漫相關展覽、在女僕咖啡廳用膳等,自然不少朋友還是年青人(個人也算是職青吧,28歲),當中不乏本身認識該十五歲少女的人。

現時的傳媒大都不會正面評價次文化,這往往會令「鍾情次文化」的優點被抑壓,甚至因為大眾被傳媒的「誤導」和「片面理解」影響而令兩代之間的關係破裂。

「鍾情次文化」的優點有許多,就以Cosplay為例,本身就可以學到理財、化妝、人際技巧,亦都可以建立自信和人際支援網絡。

PUNK IS REAL LIFE──將藝術還給基層

文:未麻

《街坊Punk友》是一套印尼紀錄片,講的是一群Punk友在印尼雅加達的社區創立公社,與街坊建立關係,守望相助。3層高的公社外觀素樸,但原來內有乾坤。木刻印刷的作坊、後園、狹小得只容下一人的錄音室、房子四周張牙舞爪的畫作和塗鴉,綻放一種異樣而顛覆的美麗。在這裡居住的Punk友會主動與鄰人聯繫,一起建羽毛球場,一起修路。Punk友又是小孩子的音樂老師,會在屋旁的空地教小孩子唱歌,還會在後園一起畫畫和用木刻版畫染布的工作坊。

從外星降落社區的Punk友

這樣聽起來,像是一部溫馨友愛的電影。誰知電影一開場,強而有力的搖滾樂一下又一下敲進觀眾的心窩,一個留著長髮的紋身年輕男子朝著鏡頭扮了個呲牙咧嘴的鬼臉,原來他正是樂隊中的Punk友之一。哇。這樣的形象,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樣嚇倒街坊,還如何搞公社,如何與鄰居建立關係?但電影畫面中可見,他們與鄰里的關係的確非常融洽,Punk友與社區孩童一起唱歌,Punk友彈奏放歌,青少年對激昂吵鬧的音樂非常入迷,投入者更會「爭咪」唱。年輕人的熱情尚可理解,但奇在家長也在一旁,沒有叫停孩子跟著這群奇裝異服的怪人「大吵大鬧」之餘,更興致勃勃的觀看,似是十分欣賞。

放開手吧!就讓孩子真正接棒!——社工又如何在佔領後走下去……

零晨三時步出長沙灣警署,真的很感謝一班長期留守者,讓我這因工作而只能間中留守的人,可以親身參與雨傘運動不少重要時刻,更讓我可以透過靜坐的公民不合作運動表達公民抗命的堅持,並正式公告雨傘運動的第二階段正式開始。

實在感謝雙學生帶領,這絕對是一個不易承擔和決策的大時代使命,每次看見學生代表站在高台帶領和鼓勵市民,總感到他們的越來越消瘦。看見他們面對不同派別的不同意見,甚至是指責或侮辱,他們最後仍能平衡各方意見再訂出方案,不論是否每次也令市民認同,但他們絕對比我們的政府更民主開放聆聽民意,也能最終有承擔地作出決定,並為市民太不認同的決定致歉。我們的政黨和政府有這份胸襟嗎?

作位一個小社工,於整個佔領運動努力盡小小綿力,我選擇走在最前線與留守者和衝擊者一起,在他們激動時勸導冷靜,避免被警方有藉口突然暴力拘捕,也提醒警方不要以暴力對待留守者,因為即使是衝擊者也只是企圖佔領街道以向政府表達不滿,大部份衝擊者是沒有攻擊警察和破壞公物。

大三巴下:誰的世遺?誰的歷史城區?

女媧廟旁邊開設了衣服店,而購物商店在歷史城區可謂無處不在。

文:Alex Lou

每次經過議事亭前地時,路上從不會感到孤單,無數旅人與你一起同行,向共同的目的地進發。兩旁有數不清的店舖,不管是週一或週日、年頭或年尾,這區全年保證和年宵墟市一樣「墟冚」。來到大三巴腳,見到的是遊客們拍照留念,到處一遊後,便迅速離開……這就是每天發生在大三巴下的事情。總覺得在「澳門歷史城區」,跟在威記的大運河購物中心一樣,在被歷史、西式建築美化包裝的購物街中行走。到底這裡是為旅客而設的「歷史」購物街,還是屬於居民們的文化遺產?

活著的歷史、活著的城區

記得2005年,當世界遺產委員評審「澳門歷史城區」時給予評價,其中一項表示,「『澳門歷史城區』是中西生活社區有序的組合,從歷史到今天,都與居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密不可分。」

的確,歷史城區不僅由建築與街道等靜態部分組成,更包含住在城區內的居民。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師Kevin Lynch曾經表示,城市裡動態的元素,尤其是人的活動,跟靜態的元素同等重要。四百年來,居民來到媽閣廟內祈福,神誕時舉行神功戲賀誕。教友們到教堂進行禱告,在節慶舉行聖像巡遊降福。在廟宇和教堂前,人們在廣場上聊天休憩,然後在古老的大街漫步……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98
  •  2499
  •  2500
  •  2501
  • 2502
  •  2503
  •  2504
  •  2505
  •  250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