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給王維基的一封信

致王維基先生:

先說一句對不起。我沒有什麼人脈,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聯絡到你,所以只好借助萬能的facebook,希望認同小弟想法的人可以一起轉發,令這封信可以流傳到你的手上。

閣下是一個身家幾十億的成功商人,而我只是一個仍然為首期煩惱的年青人,照道理我沒有說服力去跟你談什麼商業策略。但我相信閣下的思想是能夠接受意見和批評的,所以作為HKTV的支持者和目標顧客,我還是想談談我對HKTV的看法。

網上都流傳著王先生只想把手上的劇集播完,便會完結電視業務。我不輕易相信流言,但看到貴公司對劇集的宣傳和態度,又好像暗暗印証著這事情的發生。我不知道王先生怎樣想,但一個敢想敢做的生意人,應該是不會這麼容易便被打敗的。希望王先生還記得當初的氣魄,創造香港人的discovery channel 和HBO。

不過,我更想是王先生創造出香港人的網上新聞台。當然你可能會想新聞台的競爭太激烈,有線和now 都很強,所以你不希望參一腳。但網上新聞台和電視新聞台是不同的。網上新聞台更能配合貴公司的網上商店模式。現在香港的網上廣告其實是很落伍的,原理和電視台廣告一樣。但當我們看看Google的廣告,便會明白相差其實不只一個檔次。新聞的分段播放模式聯同網上商店好處很多:

一、準確掌握用家關注的新聞,是為big data;

再生勇士.古迪利斯

一年前,他因癌症而被迫離開紐卡素,也甚至離開了征戰多年的沙場;他忍痛剪去自己標誌性的長頭髮,也忍痛承受比足球帶來更甚的痛楚,為的只是希望有天能夠再次踏上綠茵球場;他需要付出更加多時間和精力,去打人生中最難踢的一場比賽,因為他不想這場就是人生的最後一場比賽。

治療期間,感到痛苦,癌症令他變得瘦削,也欠缺精神;期間,也感到無助,球會和領隊在他最艱難時刻離棄他,一度讓他尋找另一間新球會。已為紐卡素效力五年,作為球隊老臣子,竟落得如此下場,但是他沒有氣餒,因為那一刻他仍然是紐卡素球員,他仍然很希望能夠化身蜘蛛俠,拯救球隊。

2014年年尾,他成功戰勝癌症,事隔三個月終回歸球場,並且以隊長身份帶領U21隊出戰贏波。

「我非常好,享受每天每次的訓練,你永遠不知足球場上會發生什麼,對我來說最重要是回到球場,為尋找上場機會做好準備。」

在U21復出只是前奏,他希望盡快重拾比賽狀態,回歸一隊。

2015年2月28日,一個熟悉但久違的名字出現在紐卡素後備名單上。18號,Jonas Gutierrez。而當球賽至18分鐘那時,球迷竟高歌起來,而大銀幕上也顯示著古迪利斯的照片。

港鐵「未雪」冤情再沉下去

港鐵「未雪」事件事隔半年,港鐵又再被迫「唧牙膏式」交出另一份轉移視線的調查報告,令未雪的冤情再沉下去。

流浪狗「未雪」誤闖路軌,向車站月台上人群再三伸手求救的一幕,還歷歷在目,這一幕被人拍下實錄影片,番看又番看,實在令人沒法平伏。除了心痛、問責之外,到底香港社會可以從事件中學到些甚麼?

事件發生在樹大招風的港鐵,而且牽涉多個職級員工,自然逃不過公眾問責 -- 抽絲剝繭、番查記錄、調查、報告,通通自然少不免。 和其他事故的調查報告一樣,避重就輕、隱瞞、失實、包裝、堆切,不會令人詫異,老香港們自然不會對這類調查報告寄予厚望。 唯今次這份報告第20段仍然令筆者吃驚 :

「調查小組知道有確實需要在動物的安全與維持可靠及安全行車服務之間取其平衡」 (調查報告第20段譯文)

民建聯新年前打壓桂林夜市 新年後爭取設夜市

圖:2014年桂林夜市

(獨媒特約報導)民建聯深水埗區議員在新年前,在區議會環境及衛生委員會提出動議,要求嚴打桂林夜市,結果食環及警方在新年期間重兵駐守桂林街,大部份小販轉戰他區。在市民對小販及夜市強烈需求下,民建聯深水埗四位區議員再次提出動議,要求保留熟食小販攤檔特色,尋找合適場地讓小販合法經營,動議今日在深水埗區議會討論

別讓嶺南成為孤島 也別讓自己變成孤島

卸任兩年,喜見嶺大學生會幹事會今屆成功「齊庄」,各角色都有人願意擔任。望諸君能內外夾攻,與嶺南各宿生會、系會、屬會,及其他院校學生會,一同打破更多,也建立更多。

在我上任那年,身邊的人最初以為我是自薦成為學聯成員。幸得這兩年愈來愈多人留意和討論有關學聯的事宜,才令更多人知道,於會章中寫得清清楚楚,嶺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是自動成為學聯常委的。可見,這些討論是互有裨益的。然而,現時的討論似乎把所有的東西都設定成對立,也似乎大家都因為這些年來的社會氣氛,習慣「破」,而缺少「立」。我只想問句:why not both?又,「破」與「立」,是否只有退聯與維持現狀兩個選擇?

不如,在說這些令人疲累的思考前,讓小妹趁在這篇文章中,為我當年所經歷的事寫些文字,也讓更多人知道學聯與學生會與其他社會群體的關係。

前處長批民航處不懂國情毀協議 內地拒開放空域 機三跑無用促擱置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全速推行機場擴建第三條跑道,並擬繞過立法會及公眾監察,自行就千億工程融資。前民航處處長林光宇日前會見傳媒,批評香港機場根本沒有足夠空域容納三條跑道的飛機升降,現任民航處處長不了解國情,未能掌握內地不會願意開放空域的現實。林指千億三跑功能被廢四分之三,促當局擱置。廣州剛落成的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同樣受限空域,每日僅能增加10班航班,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廣州已重新研究興建第四及第五條跑道是否具效益。獨媒記者曾就空域問題向民航處查詢,未獲回應。

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的環評報告於去年獲批,但審批過程備受外界質疑,團體批評報告並未就大型工程破壞海洋生態、噪音污染等問題有完善的解決方案。然環評報告在爭議中獲有條件批准,兩名市民已入稟就決定進行司法覆核。

內地開放空域予香港是一廂情願

細路女喊唔喊並非重點

攝:Manson Wong

連續多個周日舉行的反水貨客行動,近日明顯有升級的跡象。進入金舖指罵客人、包圍指罵疑似是水貨客的人士、飛腳踢向疑似是水貨客的人士的手拉車……有些人將焦點放在一位小朋友哭泣一事上,但那並非重點。以下是筆者的數點評論:

(一)
水貨客、自由行旅客等問題嚴重影響民生,相信大部分香港人,包括筆者,都清楚明白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同意示威者的訴求。但問題是,我們應該用甚麼手段去爭取我們的訴求呢?其底線究竟是甚麼?難道只要「目的」合理,就可以合理化一切的「手段」嗎?

過去數周的行動,究竟是反對水貨客(包括內地人和香港人),還是反對內地水貨客(不包括港人)、內地自由行旅客,抑或是反對口音不純正的內地新移民或任何拉手推車的人士?究竟那些指罵和飛踢行李的行為,對解決水貨客問題有沒有幫助呢?為何不把「勇武」的精力用於狙擊政府官員?

(二)
過去多次反水貨客行動均反映出,這類行動「成本高」,而「回報率」成疑。先談談「回報率」的問題,雖然示威者稱要親自驅逐水貨客,但行動在週日舉行,其客觀效果只不過是引起社會對水貨客問題的關注,製造輿論壓力給予政府處理問題。而暫時的「階段性勝利」是成功把水貨客和自由行問題成為全國兩會期間的其中一個議題,但距離「取消一簽多行」還是很遙遠。

我已經找不到任何理由沉默:請釋放性/別運動者!

文:卡樂潼 2015年國際婦女節 於廣州大學城

(作者:歡迎任何形式轉載)

3月7日,我一早醒來,知道鄭楚然、李麥子、韋婷婷、徐汀等朋友因欲倡導「反對公共交通性騷擾」之事被警方帶走。我轉過身繼續睡,不擔心,最近一年公權力機關的尺度越來越收緊,性/別運動積極分子被帶走已經司空見慣。即使這次李麥子甚至被撬門而進的警察捉走,除了所有電子產品被抄走,現金7000元居然也不翼而飛,不知是警方拿走還是被撬門帶走後,有人順手牽羊。但,我一廂情願地相信她們和往常一樣,最多只是取消活動,問話,也就一切都好。所以,一天內,我默默地觀察,一條朋友圈、一條微博都沒有發出去。如果鄭楚然知道我的心理活動,一定會嘲笑我沒膽量、反應遲鈍。

當晚上知道鄭楚然被北京警方「跨省」,廣州警方說有可能被批捕她們,徹底哭了出來。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問自己。此時此刻,我曾寫過的最為得意的文章《我是中國人,我為中國而自豪》,顯得尤其諷刺。我親愛的人民警察,你在做的事情,是正義還是邪惡?這是站隊,我站在我朋友那邊,相信她們身體力行為了我們國家;這是手足情誼,我們曾一起吃過田雞煲、在後樓梯抽過煙,嘲笑過直男癌;這是道義,為了和平。

學運妹妹(四)下──港腐女學

圖片來源: 港腐女學FB page

是次和這位學運妹妹F相談甚歡,前後談了三個小時,實在超出所料。
看到目前這個社會狀況,我們有某些憂慮和想法是近似的,相信這也是某些住在這個城市的人的憂慮。

憂慮之一:青少年軍

香港青少年軍的成立,確實引起香港人很大的憂慮。一是擔心被招募的青少年會被洗腦,在組織成立典禮後不久,網媒已報導了曾參與「青少年軍事夏令營」同學的訪問,當中如何進行滲透式洗腦教育,不用多說。

其次,早在這個組織成立時,小妹就寫過,擔心往後在前線與學民同學對侍的,就是這些「受過軍事訓練」的青少年軍。而在網台節目中,岑敖暉更具體的指出,擔心日後遇有警隊和解放軍「不方便出手」的情況,就會改由「青少年軍」出動。

F提醒我要在文中提出這個憂慮,因為越想越恐怖。青少年軍成立典禮在2015年1月19日,距今才不過一個月左右。但是,由於水貨客、小販等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關注,香港人對於「青少年軍」一事,香港人又似乎開始淡忘。

希望有緣讀到本文的朋友,務必要把這事記掛在心上,遇上年青人或家長希望年青人參加制服團體,在他們選擇的過程中要多加關注,一有機會就向身邊人解釋這個「制服團隊」和一般制服團隊的不同之處。

憂慮之二:失去廉潔

「做到腳跛都想自力更生,點解咁都唔得?」─H18嘉咸街重建項目:專訪鈞樂茶餐廳

午飯時間,在中環嘉咸街閒逛,商販主婦打工仔,各式各樣的小市民,在露天街市熙來攘往,生氣盎然。驚嘆中環還有小市民可棲身之地。走到盡處,看到一間茶餐廳門口掛著紅底黑字毛筆標語:「街市未落成,商戶不遷出」。原來,重建巨輪已壓在頭頂。


在結志街營業十數年的鈞樂茶餐廳老闆娘麗姐表示,受重建影響,即將要在本月底遷出,否則不獲退還押金(相約於收購後直至遷出日期間全數租金的一半)。重建收購以致租金飛升,市建局給予的賠償根本不足以在同區重置相等大小的食肆鋪位。經營飲食的他們亦不獲安排「無縫銜接」至「新零售大樓」(即街市)。「咩叫唔合資格呀?我地都係呢條街既一份子!講黎講去都話合約精神,簽左就要走。你夠話今年起好街市啦,宜家影都無!」


(圍板上的夢幻插圖,反映政府對街市有哪門子的想像呢?)

我們要怎樣的街市?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33
  •  2434
  •  2435
  •  2436
  • 2437
  •  2438
  •  2439
  •  2440
  •  2441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