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八年前認識一位在中國從事環境運動的朋友,他誠摰地跟我說,他的目的其實不只是改善環境中國環境問題,而是希望透過環境運動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
這七八年來,在許許多多的NGO努力下,中國公民的環境意識確實增加了,但是意識增長的速度遠比不上環境的惡化:河川污染更嚴重、土地中毒更深,當然嚴重的霧霾問題。而中國的「公民社會」發展更是進一步退兩步, NGO和媒體都被嚴重打壓,甚至這個詞彙本身都成為一個帶著敏感的字眼。
中國前央視記者柴靜造成熱潮(兩億人次觀看)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也必須放在這個脈絡下來理解。
這部片子固然有很大影響力,但也引起不少批評──被稱之為「劈柴」。批評者認為柴靜沒有直指霧霾問題或者一切中國問題的核心:政治權力壟斷,並且在影片最後仍然回到「從我做起」:「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
甚至有人認為,此片訪問到這麼多官員,出來後有官方推薦(包括環保局長)和官方媒體的推動,應該有某種政治背景,甚至此片是「維穩」。更有甚者,片中大膽地批評中石化,因此有人認為這和此前習近平和周永康及其背後石油集團,乃至和江澤民的政治鬥爭有關。(不過,此片在網路上發佈兩天後,先是官方下令媒體不准討論,後來則把影片從中國境內網站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