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認識一位在中國從事環境運動的朋友,他誠摰地跟我說,他的目的其實不只是改善環境中國環境問題,而是希望透過環境運動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
這七八年來,在許許多多的NGO努力下,中國公民的環境意識確實增加了,但是意識增長的速度遠比不上環境的惡化:河川污染更嚴重、土地中毒更深,當然嚴重的霧霾問題。而中國的「公民社會」發展更是進一步退兩步, NGO和媒體都被嚴重打壓,甚至這個詞彙本身都成為一個帶著敏感的字眼。
中國前央視記者柴靜造成熱潮(兩億人次觀看)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也必須放在這個脈絡下來理解。
這部片子固然有很大影響力,但也引起不少批評──被稱之為「劈柴」。批評者認為柴靜沒有直指霧霾問題或者一切中國問題的核心:政治權力壟斷,並且在影片最後仍然回到「從我做起」:「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
甚至有人認為,此片訪問到這麼多官員,出來後有官方推薦(包括環保局長)和官方媒體的推動,應該有某種政治背景,甚至此片是「維穩」。更有甚者,片中大膽地批評中石化,因此有人認為這和此前習近平和周永康及其背後石油集團,乃至和江澤民的政治鬥爭有關。(不過,此片在網路上發佈兩天後,先是官方下令媒體不准討論,後來則把影片從中國境內網站拿下。)
我自己看此片的感覺是,此片已經比我想像的大膽。片中批評官方執法不力、環保標準是由石油利益集團所控制,環保部門沒牙齒,並且他絕非只說要從個人做起,也提出要體制改革、打破國企壟斷,以及「只有信息公開,才是一切公眾參與的基礎」這樣的政治論述。(真正可笑的個人主義是中國知名作家于丹二月時在微博上發表了這樣一段話:「關上門窗,不讓霧霾進到家裡;打開空氣凈化器,不讓霧霾進到肺里;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裏。」)
這些確實可能符合特定部分或政治勢力的政治議程,或起碼是他們的默許,但我們終究不可能證實,且這種陰謀論無助於公共討論。此外,批評柴靜影片沒有真正的政治批判,也可能陳義過高,她畢竟不是一個政治異議者。(雖然其實她的人際圈不乏這樣的朋友,片中有段配音的左小祖咒也是中國知名的異議歌手。)
一位前輩形容,柴靜事件有點像是八十年代龍應台的「野火集」:在威權時代中,他們對體制的溫和批評、對個人的道德呼籲,都在群眾中引起廣大共鳴,但真正的政治反對派卻批評她們迴避問題核心:政治權力。這是一個準確的比喻,但事實上,兩者有完全不同的情境:在台灣,相對於當年野火集的溫和路線,有黨外運動的組織和走上街頭的社會運動在不斷挑戰著威權,兩種路線交互鬆動著體制。
但在當下中國,缺乏公民社會的組織性力量,更遑論缺乏政治反對運動,使得真正的霧霾是覆蓋一切的、讓人窒息的「政治霧霾」──就在三八婦女節前夕,五位年輕的女權工作者因為發起制止性騷擾運動而被逮捕。因此,柴靜的影片,無論其多真誠,有多少人觀看,但只要在中國的穹頂之下,政治霧霾依然濃厚,此片終究也只能引起一些改變不了體制的個人行動,無法衝破黑色的霧霾,呼吸到清新的空氣、自由的空氣。
一根柴所燃燒的明亮,是很快就會熄滅的。
原文刊在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