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圖片
幾年前,德國福士汽車和瑞典政府合作,舉辦名為趣味理論(The Fun Theory)的活動。按此理論:趣味是改變人類惡習的最佳方法。
怎樣叫人多行樓梯,少用扶手電梯?趣味理論家會營造一個好玩的空間--把樓梯改裝成大鋼琴,人們行過,會發出鋼琴聲。結果,半數人捨棄電梯、改行樓梯。
原來,叫人行較難的路,不一定要大大隻字宣傳,不一定要打利益牌(你會更健康!)、悲情牌(求你行樓梯!)或恐懼牌(少行樓梯你雙腿會退化!),也可以打趣味牌。
美國的新遊戲運動
歐洲的趣味理論家,不是第一批趣味牌的信徒。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高漲,有藝術家推廣新遊戲運動(new games movement),希望設計一些可以改變社會的遊戲。例如,要使玩家享受遊戲、同時無意中體驗弱勢者的感受,明白改變社會需要身體力行的參與,而非冷眼旁觀;使玩家重新想像人和人的關係──不僅是上司與下屬、殘酷競爭的同事、管治者與人民,而是分享資源和經驗、一起改革社會的朋友。
近十年,有美國學者呼籲,在網絡遊戲和打機時代重演新遊戲運動。台柱之一,是成立於2004年的Games for Change(G4C)。在G4C的主頁,可以看到它解釋遊戲如何有助社會改革,意識和技術上的建議和經驗分享、舉辦遊戲設計比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