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因為一篤糞便,超越了飼養的愛?——回屈穎妍的「圈養也可以有愛」

文:Roni

今早如常上班,搖搖晃晃在車廂翻開手機上的臉書,始覺被海豚專家 Samuel 標籤了。經驗和直覺告訴我,晨早流流無故被標籤,定非好事,心內不禁盤算,到底是否海洋公園有海豚身亡,還是園內再有八十多尾藍鯨吞拿魚覆亡?

結果,答案令我異常錯愕,而且是災難性:屈穎研小姐在報章專欄稱「圈養(海豚/動物)都可以有愛」,同時更質疑香港所有養主,為什麼把狗兒一世困在那四百呎高樓。

執筆回應前,面書上有人力勸: 「Don't Make Stupid Famous! 」

但我覺得有必要回應,是故香港的確有不少這類的怪獸家長,認為參觀動物園富具教育意義,而作為動保的反面教材,卻又找不到更貼切的例子。文章中,屈小姐極力鼓勵女兒做壞事,教她們投身海洋公園動物訓練員 / 飼養員行業,原因是她看見員工細心檢查熊貓糞便的情境,充滿了親情、充滿了愛,感覺上,飼養員是父母,被圈養的熊貓就子女。

歐洲難民潮:人道主義背後的宮心計

歐洲難民潮:人道主義背後的宮心計
文/傅正

破土編者按:最近難民潮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使得歐洲「民主政府」被迫做出妥協。然而問題是,怎麼處置這些難民?本文作者認為,歐洲面臨了兩種選擇:一、圈塊地把難民養起來;二、通過勞務合同,把難民變為廉價勞動力。前者花費高到令人無法忍受,第二種勢必會搶走公民的飯碗。不管哪種結果都會激化難民與公民之間的經濟矛盾,這種矛盾會以種族歧視和文化歧視的方式表現出來。

9月2日早上六點,3歲的敘利亞庫爾德族小男孩愛蘭·科迪(Aylan Kurdi)終於漂到了他的目的地,那是土耳其度假勝地博多魯姆(Bodrum),「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故鄉。小愛蘭的照片著實揪住了全歐洲人民的心,從這個角度看,他死得其所——他的生命引發的人道主義憂慮至少使得歐洲「民主政府」被迫在難民問題上做出妥協。關於這件事的報導和評論充斥了各大媒體。然而,這樣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卻被忽略了:吸收了難民之後呢?又該怎麼處置難民?

記得德國公法學家卡爾.施米特曾提醒人們:

內地電影史里程碑:同志電影《尋找羅麥》過審

【綜合報導】內地導演王超日前公佈其新作品《尋找羅麥》通過北京政府審批,成為中國首部過審並且可以公開放映的同志電影,引起大眾議論紛紜。

獨立電影人王超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曾執導《安陽嬰兒》丶《江城夏日》等多部文藝片,當中《江城夏日》曾獲頒2006年坎城國際電影節「一種注視」競賽單元的最佳影片獎。這次開拍《尋找羅麥》,他邀請中國知名藝人韓庚和法國影帝杰瑞米.埃爾卡伊姆(Jérémie Elkaïm)當票房保證。他在8月29日在微博發佈電影過審的消息,說:「電影局的一小步,就是電影人的一大步。新片《尋找羅麥》剛過審。不易,可喜。」並隨博文附上韓庚於的劇照。第二日,韓庚也在微博上發文:「尋找羅麥,久別重逢。」有網友問電影何時上映,韓庚工作室聲稱:「大約在冬季!」,意味著電影將會在年底放映。

傘後組織「灣仔廣義」推公民參與 「由傾計開始」

(獨媒特約報導)地區組織「灣仔廣義」今日(9月9日)與傳媒茶聚講述理念,召集人梁柏堅指組織致力推動公民參與地區事務,「由傾計開始」,並透露認真考慮參選區議會的成員「不只一個」。另一召集人區麗莊指,組織的工作不限於區議會選舉,會長期推動公民參與,凝聚社區。灣仔廣義又發表聯同中大社會學系進行的《灣仔社區規劃願景研究》,透過民意調查了解街坊對地區政策的期望,以此訂定組織的發展路向。

和平佔中其中兩位發起人,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及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到場支持,表示認同組織將民主商討帶入社區管理之中。梁柏堅指他與區麗莊雖然是和平佔中義工,但絕不會打著佔領旗號做社區工作,「公民參與才是我們的精粹」。

【文化論政】阿透:社區白象 以灣仔為例

圖片來源:阿謙@灣仔好日誌



「摩頓台活動中心」建議

梁振英在2013年1月16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宣佈為全港十八區每區預留一次過1億元撥款,讓區議會在任期內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以推行「長遠效益的項目,當中包括工程及非工程項目」。灣仔區議會的建議是樓高三層的「摩頓台活動中心」,其中包括200平方公尺(約2,200平方英尺)的禮堂,100平方公尺(約1,100平方英尺)的活動室,以及約300平方公尺(約3,300平方英尺)英尺的社區園圃暨天台花園。預算1億4,000萬,其中4,000萬是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出;當中除主要的建築費以外,宣傳活動費佔700萬,另外每年運作經費約490萬。


諮詢不足 規劃倉促

由於諮詢不足和前期規劃過於倉促,此項目在選址、設計和運用公帑上存有重大缺陷。由建制派把持的灣仔區議會於《施政報告》發表半個月後(2月5日)旋即召開了第一次的「社區重點項目工作小組會議」,會上各區議員馬上敲定了興建社區會堂的初步建議,其理據是區內活動和展覽場地不足,而在第二次會議上(4月30日),已一致通過位於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後方的兩個排球場做為選址。

林村5,000萬「天安門」事件 居民向廉署舉報大埔區議員涉利益衝突

(獨媒特約報導)大埔區議會擬以1億元社區重點計劃部份撥款,在林村興建大型舞台,被網民譏為「林村天安門」。有大埔居民今日到廉政公署舉報,稱多位大埔區議員涉利益衝突,同時要求大埔區議會撤回計劃。

三名「反對興建『林村天安門』行動」代表兼大埔居民,今日到廉政公署總部,投訴大埔區議員在處理審批「林村天安門」撥款上涉利益衝突。「林村天安門」原項目名稱林村許願廣場,區議會在2014年通過由「林村許願廣場有限公司」負責營運。「反對興建『林村天安門』行動」鄭先生指,現任區議員李國英和林村谷區議員陳灶良均為該公司董事,他們又翻查大埔區議會會議紀錄及公司註冊處資料,發現自2013年起,多位明顯有利益衝突的大埔區議員一直參與選定方案、合作伙伴及落實設計的整項審批工作。

五位被投訴的區議員包括李國英,「反對興建『林村天安門』行動」指李身兼「林村許願廣場有限公司」和「大埔林村鄉發展教育委員會」董事,有份參與選定林村項目。林村谷當區區議員陳灶良則是「林村許願廣場有限公司」董事,同樣有份參與審批。

另一名議員何大偉則與「大埔林村鄉發展教育委員會」董事張學明、「林村許願廣場有限公司」董事陳灶良合資經營酒樓多年,並出任社區重點項目工作小組主席,期間一直沒有申報與其他涉及利益衝突的議員的關係。

選舉事務處選民登記制度馬虎 外判輸入資料甩漏多

(獨媒特約報導)由主要泛民主派組成的民主動力,今日下午到灣仔選舉事務處抗議,對該處在選民登記上「甩碌」的情況表示不滿。沙田裁判法院連日處理被投訴的個案,數目多達千宗投訴個案,部份個案原因為外判商輸入資料錯誤,裁判官馬漢璋昨斥選舉事務處浪費法庭時間,今日則指要法庭在9日內處理所有個案並不合理,促當局修改法例。

多個政黨早前向選舉事務處投訴可疑個案,選舉事務處向被投訴人發出法庭信件,部份被投訴人指政黨滋擾,其後民主黨及公民黨均撤回部份投訴。沙田裁判法院連日處理投訴個案,裁判官馬漢璋斥選舉事務處粗疏,部份個案屬錯誤輸入選民資料致引起誤會,浪費法庭人力物力及時間。裁判官促當局修例,延長整理選民登記冊以及處理反對個案的時限。

「非牟利」大晒?回應康文署歪論

攝:梁敏德

康文署副署長吳志華8月26日在《信報》發表《星光大道計劃合公眾利益》一文,回應本人早一天在《信報》發表的文章《康文署違規偷步 市民商界變輸家》。吳文的主旨是「優化海濱大道以非牟利為目的,我們不會讓新世界以營運收益收回任何出資成本」,因此毋須遵從政府頒佈的《公私營合作指引》,亦毋須公開招標。

吳氏的說法是否牽強,大家可從以下三點事實判斷:

界外利益:鄭家純向傳媒承認「項目有助新世界中心增加人流」,印證了我在《偷步》一文的論點:「非牟利機構負責營運並非等於全無利益瓜葛 - 如何設計引導人流、如何安排停車上落位置,如何選擇活動類型和時間,都會影響周邊物業的生意多寡。這本身並非罪過,關鍵在於公平對待所有持份者及以公眾利益先行。」連主事人都承認界外利益,康文署怎能視若無睹?

招標往績:康文署負責活化歴史建築計劃,自2008年起已批出15個項目,全部都是限於非牟利團體投標,並要求中標者長遠自負盈虧。中標團體從這些項目中無利可圖,但依然競爭激烈,例如深水埗雷生春古蹟便有30個團體入標。難道康文署認為非牟利團體招標是多此一舉,過去7年勞師動眾招標評標的功夫皆自欺欺人?

謊言已成文化 航空安全大隱憂

攝:關冠麒

報章爆出民航處新空管系統安全成疑高層仍照過關,令到公眾對香港航空安全的信心開始動搖。自審計署跟進民航處處長羅崇文管理問題後,多名前線空管人員近這一年,不停以匿名信方式向立法會及傳媒透露消息,顯示高層對外訊息有嚴重隱暪。但負責運輸及房屋局一直未有正視及處理,令人質疑局方是否有足夠能力和專業監察部門的運作,確保航空安全。以今年5月23日一場雷雨導致赤鱲角機場癱瘓為例,機管局和民航處隱瞞當中一個極大失誤,香港與空難擦身而過,處方及局方卻視而不見,任由機管局以天氣原因推卸責任。

世紀空難在地面發生

1977年3月27日,發生了民航史上最嚴重的空難。兩架波音747客機在西班牙北特內里費機場的跑道上高速相撞,導致兩機上多達583名的乘客和機組人員死亡。事發的原因,是因為區域性惡劣天氣影嚮,大批航機被逼改飛並滯留在特內里費機塲,其後一架荷蘭航機由於延誤多時急於起飛,在未聽清指示下便進入跑道,剛剛撞上了入錯跑道的泛美航機。

跑道上發生的意外,香港也有。1999年8月22日,一架華航在八號風球下嘗試降落赤鱲角機場失敗,釀3死200多人傷。意外中的飛機失控滑向平行滑行道,當時滑行道上並無飛機。倘若意外發生在今年的5月23日,滑行道上排滿38架飛機,想怕就難逃一劫了。

香港隊輸了!但是……

文:嶸@運動公社

缺少了日前中港大戰獨特的政治含義,這場香港對卡塔爾賽前似乎較不受人重視。但現場目睹那激動人心的最後幾分鐘的我,卻覺得這可能是香港足球歷史上其中一場最重要的戰役,因為它象徵了今天的香港代表隊和香港隊球迷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賽前奏《義勇軍進行曲》時,如早前兩場主場賽事一樣有觀眾發出噓聲。我坐在花墟道那邊的看台,附近的一個伯伯噓得超級起勁。但大部分觀眾其實都是默不作聲。若十多秒過後,有人開始鼓掌,引得一些人跟隨,似乎是刻意要掩蓋噓聲。而喝倒采聲也基本上隨即消失。到快奏完《義勇軍進行曲》時,近運動場道那邊那邊的看台傳來「We are Hong Kong!」的口號,不知道用意是挑戰噓聲還是挑戰《義勇軍進行曲》。無論如何,球場內六千多名觀眾顯然對應該怎樣對待《義勇軍進行曲》有不同意見,但音樂停止後,大家都是一致地為港隊打氣的。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312
  •  2313
  •  2314
  •  2315
  • 2316
  •  2317
  •  2318
  •  2319
  •  2320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