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Roni
今早如常上班,搖搖晃晃在車廂翻開手機上的臉書,始覺被海豚專家 Samuel 標籤了。經驗和直覺告訴我,晨早流流無故被標籤,定非好事,心內不禁盤算,到底是否海洋公園有海豚身亡,還是園內再有八十多尾藍鯨吞拿魚覆亡?
結果,答案令我異常錯愕,而且是災難性:屈穎研小姐在報章專欄稱「圈養(海豚/動物)都可以有愛」,同時更質疑香港所有養主,為什麼把狗兒一世困在那四百呎高樓。
執筆回應前,面書上有人力勸: 「Don't Make Stupid Famous! 」
但我覺得有必要回應,是故香港的確有不少這類的怪獸家長,認為參觀動物園富具教育意義,而作為動保的反面教材,卻又找不到更貼切的例子。文章中,屈小姐極力鼓勵女兒做壞事,教她們投身海洋公園動物訓練員 / 飼養員行業,原因是她看見員工細心檢查熊貓糞便的情境,充滿了親情、充滿了愛,感覺上,飼養員是父母,被圈養的熊貓就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