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結束,不少官員和建制中人都認為運動源於年輕人「上樓」難和「上位」難,並指出要加快加大房屋供應,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等等。但我們的政府並沒有處理問題的核心,只着重「硬件」基建,忽略了如何更有效地與我們的年輕人溝通。
在現時年輕人依靠網上和社交媒體溝通,只用 Facebook 和 Whatsapp, 連電郵也不想覆的年代,我們的政府仍只用傳統主流媒體單向發佈訊息,嚴重缺乏互動,實在非常落伍。
如果大家上網看看,便會發現政府在網上訊息傳播和社交媒體使用的效率十分差勁。
首先談談流動應用程式Apps的應用。過去兩年,政府共有三十個部門,推出了八十一個Apps,總開發成本及日常維護費用超過2,600萬。但首十個最多市民下載的應用程式,例如香港電台和天文台等,它們合共的下載量已佔總下載次數的九成多,其餘的大都乏人問津,當中有不少下載次數極低的例子。例如 Create HK 的「靈感傳港」,僅被下載七百多次,而其他使用率同樣低的程式也有很多。
我們再看政府各部門 YouTube 頻道的「收視率」。現時政府共有二十多個部門有YouTube 頻道,但有兩個部門,知識產權署及運輸及房屋局,並没有人訂閲; 每年政府製作了過百條不同的短片和聲帶上載 YouTube,但當中大部分播放率不足一千次,非常「拍鳥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