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重建香港,更需「心件」——從政府網上資訊脫節說起

重建香港,更需「心件」——從政府網上資訊脫節說起

「雨傘運動」結束,不少官員和建制中人都認為運動源於年輕人「上樓」難和「上位」難,並指出要加快加大房屋供應,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等等。但我們的政府並沒有處理問題的核心,只着重「硬件」基建,忽略了如何更有效地與我們的年輕人溝通。

在現時年輕人依靠網上和社交媒體溝通,只用 Facebook 和 Whatsapp, 連電郵也不想覆的年代,我們的政府仍只用傳統主流媒體單向發佈訊息,嚴重缺乏互動,實在非常落伍。

如果大家上網看看,便會發現政府在網上訊息傳播和社交媒體使用的效率十分差勁。

首先談談流動應用程式Apps的應用。過去兩年,政府共有三十個部門,推出了八十一個Apps,總開發成本及日常維護費用超過2,600萬。但首十個最多市民下載的應用程式,例如香港電台和天文台等,它們合共的下載量已佔總下載次數的九成多,其餘的大都乏人問津,當中有不少下載次數極低的例子。例如 Create HK 的「靈感傳港」,僅被下載七百多次,而其他使用率同樣低的程式也有很多。

我們再看政府各部門 YouTube 頻道的「收視率」。現時政府共有二十多個部門有YouTube 頻道,但有兩個部門,知識產權署及運輸及房屋局,並没有人訂閲; 每年政府製作了過百條不同的短片和聲帶上載 YouTube,但當中大部分播放率不足一千次,非常「拍鳥蠅」。

再説到年輕人最常用的 Facebook ,政府在這方面的發展就更糟,只有十數個政府部門有FB專頁,除了港台外,其他專頁只有數百至數千個 Like。而政府專為年輕人而設的 youth.gov.hk Facebook,成立兩年有多,只有九千多個讚,對比其他年輕人專頁,相距甚遠。該專頁的Post, 實在非常與時代脫節,例如在冬至談節日的起源,間中舉行派福袋活動,一不留神,還以為那是為長者而設的Fan Page.

其實當中最大的問題,乃官員視網上和社交媒體為「交功課」,人有我有便是,沒有認真看待溝通效果。他們更怕互動,怕回應被人罵而被上司責備。其中一個例子便是1823政府的投訴系統。據筆者理解,系統在設計Apps時曾考慮讓市民選擇公開分享投訴個案,增加與市民互動,但最終在眾部門以難以管理為由反對下放棄。

世界各地政府已紛紛活用網上和社交媒體與市民互動溝通。例如台北市長柯文哲於選舉時開設網站fixTPE,市民可於網上舉報及分享各區各種事情,由垃圾、小販到阻街等都有。英國政府則有e-petition, 只要議題有十萬人線上聯署,便會於國會辯論;美國亦有 challenge.gov, 由不同政府部門提出各種難題,向市民誠徴解決方案,十分受歡迎。

我們的政府現時仍活在舊世界裏,有事便想用方便容易管理的大興土木解決事情。我們現時需要的,並不只是「硬件」 (hardware),更要「心件」(heartware)——一個真心真意能讓公眾有效参與以及緊密連接市民心聲的軟件系統,加強和市民,尤其是年輕人溝通,真心回應,藉以贏回年輕人的心。否則,政府與群眾的距離只會愈來愈遠,社會運動只會更多更大型更頻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