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佔領:佔領與「生命空間」的重生](/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一 、John Friedmann 在1981年出版的文集《Life Space and Economic Space》在三十多年後的今日仍能給我們對城市想像的反思。Friedmann 指人類所處的空間可以分為「經濟空間」及「生命空間」,後者是指人類開展生命的場所,透過實踐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來建構生活(或族群生態)。「生命空間」的營造,是人類存在於世的價值及意義的具體表達,因為他們可以看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價值及意義。在「生命空間」裡,人與人相處相交,關係由私人發展到公共(家庭、鄰里、社區、社會),一層又一層地以人為本地擴展。至於「經濟空間」,相信我不用解釋吧﹖以前的「經濟空間」本來只是一種求生活動,可是現在卻成為資本主義操控的扭曲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人類的價值是被制度賦與及創造的,我們不過是龐大經濟機器裡的小齒輪,但我們不一定知道機器的存在目標與運作原理,甚至不能理解自己對這機器能有多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