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AC米蘭,他和我的朋友

中學那時有位朋友,他超級喜歡意大利的AC米蘭。波衫印字還是主場朝聖,他都在18歲之前一一完成。那時的我,還是碌撚咁,莫講去歐洲,長洲都只是去過一兩次,連一件正版波衫都買不起。若問起關於AC米蘭甚麼事,大家很自然便想起他,然後一腳長傳將個波交到他腳下:「問乜呀邊個囉,佢最熟AC米蘭!」而他亦很樂意解答我們的問題,十足一個米蘭百科全書。

我沒有問過他為甚麼會知道AC米蘭那麼多事,也沒有問他為甚麼那樣喜歡AC米蘭,因為我知道喜歡一樣東西,有時候,的確沒有答案,就像我喜歡阿仙奴,我可以隨意答上一些原因,但這些原因都不是心底裡的最佳答案。喜歡,是一種感覺,可以沒有原因。所以,不必要知道他為甚麼如此鍾愛AC米蘭,只需知道他就是那樣喜愛紅黑軍團。

有天,在課室看到他,他悶悶不樂,臉如死灰。他不是毒撚,但跟很多毒撚一樣,都是單身寡佬,不可能因為失戀而惆悵或哀傷,而他成績一向不俗,很少為此操心,唯一能令他愁眉不展,大概只有AC米蘭。

老師:「呀班長今日做咩食咗苦瓜乾咁,咁唔開心?」坐在遠方、一個平日小息最喜歡拎住《大陽報》波經左度右度的「賭神」在位裡大叫:「AC米蘭歐聯輸波,仲要反輸呀,緊係唔開心啦!」

諾獎沒有告訴你:屠呦呦背後的大眾科學精神

諾獎沒有告訴你:屠呦呦背後的大眾科學精神
文/左楠

破土編者按:一系列關鍵字伴隨著中國首位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獲得者屠呦呦而來,84歲,中國籍,中共黨員,中醫研究背景,發現青蒿素,主要成果誕生於70年代......「成果誕生於70年代」無疑吸引了不少眼球。當我們關注青蒿素產生的時代背景時,也不能忽視「瘧疾」的階級性,是的,瘧疾是一種「窮人的病」。儘管西方發達國家擁有先進的醫療條件,對於資本為導向的他們而言,為「付不起錢的窮人」鑽研治病之道還不如研究減肥藥來得實在。而「籠罩著陰雲」的70年代卻恰恰是要服務於窮人,服務於大眾的。那個年代,科研成果不是個人榮耀,而是集體通力合作以服務於大眾所需。科學究竟服務於誰?這才是今天諾貝爾科學獎項應該刺痛我們,讓我們反思的地方。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中午11時30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當地的卡洛琳斯卡醫學院揭曉,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其他兩位科學家榮獲了該獎項。

屠呦呦,這位低調的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她的得獎讓科學界和輿論全身的細胞都被啟動起來——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人,也是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孩子,你們的部落在哪

幾年前,阿美族女性舒米如妮在花蓮石梯坪海岸邊的部落,希望復育此地荒蕪已久的田地,期待重新尋找人與土地的關係。

這塊土地旁邊是藍到清澈的太平洋,但因為之前人口外移和政府休耕政策,土地荒蕪了,過去阿美族部落傳統的互助合作精神也受到侵蝕;然後在過去幾年,是大量觀光的陸客、民宿與飯店的興建與飆漲的土地價格。

彷彿這個土地不是給人居住的,而只是為了外來觀光客的觀看而存在的。

舒米如妮和族人一起努力修復水圳、開始耕作。現在,這裡生產的「海稻米」是有名的稻米產區。

這個浪漫的故事不是電影,但勒嘎‧舒米將媽媽的努力拍下了一部紀錄片,被導演鄭有傑看到,受到很深的感動,於是兩人合作改編了這個故事,並加入更多過去幾年在不同東岸原住民部落的遭遇,執導了一部電影「太陽的孩子」。

我用了一包面紙觀看這部影片。

在這部片裡,一方面我們看到許多熟悉的畫面,那是過去這幾年在台灣東海岸、在農村、在原住民部落爆發的議題;另方面我也感到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教育體制和大眾傳播體制,對原住民的文化、歷史、生活、他們的價值與信仰,是多麼陌生,充滿多少誤解,而他們是我們這個在土地上的家人,甚至是最早在這裡建立家園的家人。

越權承擔高鐵超支 港府涉違基本法

高鐵工程超支日益惡化,表面上政府與港鐵定期向立法會提交報告,但實質上兩者對超支延誤的真相皆含糊其詞。按照港鐵今年八月呈交的進度報告分析,政府承擔的鐵路工程開支總額自今年5月起已經超越立法會所批撥款上限,卻一直未有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這種做法不僅違反政府一貫奉行的財政紀律,更有違反基本法之嫌。為何公眾和立法會議員竟然矇在鼓裏?這須從港鐵越來越高明的「數字偽術」仔細分析。

要了解路政署和港鐵的掩眼法,便先要明白處理公共工程開支的兩項基本原則:

「先批後簽」:設想政府各部門一如大企業內的採購部,除非財務總監批出預算款項,採購部不能拿現金買貨,亦不能私自簽訂合同令公司承擔付款責任。放諸政府部門,除非得到立法會批准專項工程預算,部門不能用錢,亦不能簽訂合同,即使預算已批,合同已簽訂,亦須時刻估算政府須承擔的付款責任有否超出預算,一旦超出便須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否則須停止工程用款。

這條原則的關鍵是「合同付款責任」有否超出「批准預算」,而非只考慮現金是否用盡,原因在於一旦政府部門明知埋單時會超出預算而作出某些行為(例如增加合同工作量)或不作出某些行為(例如放任合同超支索償),便等於「冇錢又叫人開工」,跡近以政府之名行騙,所以必須由嚴格財務紀律規範。

泛民棄守 傘兵搶攻全紅灣仔區議會

(獨媒特約報導)由建制派壟斷的灣仔區議會,泛民主派幾乎全線棄守,在13個選區中僅派出2人競逐,傘兵成為力阻建制自動當選的主力,獲佔中三子支持的傘後團體「灣仔廣義」兩名召集人區麗莊及梁柏堅分別出選司徒拔道及大佛口,以及發起保留雨傘運動視覺藝術及同德大押的「灣仔好日誌」楊雪盈亦已宣佈參選大坑選區。

今屆灣仔區議會從東區劃入維園及天后兩個選區,令選區數目增至13個。在2011年,泛民主派4名候選人包括民主黨單仲偕及社民連麥國風全數落敗,僅餘前前線成員鄭其建當選,而鄭近年亦被指傾向建制,灣仔區議會「一片紅」。民主黨今屆僅派出陳建國參選今屆改劃屬灣仔區議會的天后選區,社民連麥國風則擬再戰樂活,盼從白韻琹手中奪回議席。

在泛民主派棄守下,傘兵成力阻建制自動當選主力,至少3名傘兵宣佈在灣仔參選。獲佔中三子支持的「灣仔廣義」召集人區麗莊及梁柏堅,昨日正式報名出選司徒拔道及大佛口選區,料將分別單挑現任議員黃宏泰及民建聯的李均頤。「灣仔好日誌」楊雪盈則參選大坑選區,遇上接替新民黨現任議黃楚峰的王政芝。

未去殖民的香港

修讀通識科理解社會現象時,需要掌握相關概念。若誤解概念、錯誤運用,便難以自圓其說。最近,主理香港事務多年的全國港澳研究學會會長陳佐洱發言批評香港未能依法實行「去殖民化」,造成香港巨大內耗。幾天後有記者追問他香港如何未能依法「去殖民化」,他說:「如果跟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發生牴觸,而沒有加以糾正的話,『去殖民化』的問題就出現了。」大概意思是香港未就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一些挑戰國家主權的聲音(例如「戀殖」、「港獨」) 在民間出現,就是未「去殖民化」。這是誤解概念的例子。

何謂「去殖民化」?

「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在地理上的理解,是指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後受殖民帝國管治的地方(主要為第三世界),以獨立建國為手段,脫離殖民帝國管治,取得自決和自治的過程。以時間點看,一地獨立建國後,去殖民基本上已經完成。在此分水嶺以後,這個國家就進入後殖民時期。據此理解,香港去殖問題有三個懸念:一、1972年中國要求聯合國將香港從殖民地名單剔除,既然中國視香港不是殖民地,何來殖民統治?二、19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中國不容許香港人參與討論,欠缺自決的過程,香港如何去殖?三、至今香港沒有獨立建國,亦非全面自治,去殖從何談起?

前線人員唔識少數族裔文化 家暴受害人求助無門

(左起)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港大法律學院比較法及公法研究中心總監紀佩雅、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總幹事Linda Wong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處理家庭暴力及性暴力的策略和措施小組委員會今早召開會議,討論有關少數族裔家庭暴力及性暴力問題,各方團體及眾議員均批評支援不足,未有照顧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政府提供的指引不足等,促請政府檢視現行措施。會議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聯同關注家庭暴力的人士舉行記者招待會,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及公法研究中心總監紀佩雅(Puja Kapai)早前完成對24位在香港的少數族裔家暴受害者的研究報告,曾遭受家庭暴力的印度裔婦人Umea亦在場分享其經歷。

在早上的立法會會議,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指出縱然已制訂有關種族平等的指引,但實踐方面並未有監管,反映政府在前線支援上不足。民主黨何俊仁、工聯會鄧家彪亦提出語言差異阻礙少數族裔獲保障的機會,加上在傳譯方面的措施質素參差,以致受害人在多重語言翻譯下無法獲得真正幫助。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蕭偉強表示,樂意檢視有關指引。

前線人員缺文化敏感度 促加強培訓

【港大靜默遊行】法律系教授們:堅守價值 促改革校委會

(獨媒特約報導)港大校委會否決任命前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為副校長後第7天,港大教職員發起靜默遊行,莊嚴地由百周年校園遊行到中山廣場,發起人為法律學系系主任何錦璇、人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教授Timothy O’Leary、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何式凝。參與師生約2,000人,包括多位法律學院教授。前法律系教授Carole Petersen、研究侵權法及勞工法的Rick Glofcheski教授均促請校委會改革,香港各大學捍衛學術自由,但同時亦有學者坦言擔心人權工作受影響,對近日事件感到心寒。

另看:
逾千港大師生遊行:我們不會再沈默

逾千港大師生遊行:我們不會再沈默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大學逾千師生今午(10月6日)參與靜默遊行,由百週年校園遊行至開心廣場。遊行由文學院人文學部長Timothy O'Leary、法學系長何錦璇、政治與公眾行政學系陳祖為、社工系何式凝發起,參與者身穿黑衣、黑袍,全程靜默。

周五晚上舉行集會

校友關注組成員黃瑞紅宣佈,學生會、教職員、校友關注組將於星期五晚上6點,於開心公園舉行論壇集會,主題為「堅持院校自主,不容黑手干預」。她亦表示當晚參加的18個專業團體和其他組織都會宣佈接下來的行動。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則指,晚會會邀請梁智鴻交代決定為何如此荒謬。

全球聯署:致 Facebook「實名制」的公開信

這是一封由「無名的聯盟(the Nameless Coalition)」及國際各非政府組織(包括全球之聲, Global Voices)撰寫及聯署的公開信,他們的立場代表曾因Facebook「實名制 (“authentic identity”)」而遭受傷害的人。

獨立媒體(香港)參與聯署,我們特別對「實名制」對網絡及言論自由的負面影響深表憂慮。在去年佔領運動期間,不少 Facebook用戶突然被停戶,並以違反「姓名規定」為由,要用戶改用「真實生活中使用的名稱」才可重新開戶。在Facebook稱這政策可「有助我們保障社群安全」的同時,本聯署的促成足證其對全球不少社群,如少數性向(LGBT)社群、小數族裔社群等造成深切傷害。

Facebook作為社交媒體,坐擁14億的用戶,達全球人口接近四分一。「實名制」的影響,早已超越「社交」的範疇,更是一種文化及社會的影響。在不少東南亞高壓統治的國家,「實名制」更令人擔憂將成政治監控的工具。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297
  •  2298
  •  2299
  •  2300
  • 2301
  •  2302
  •  2303
  •  2304
  •  230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