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收買人心,學位變政治授勲

特首是大學校監,因為港督是大學校監。

港督係大學校監,即政府重視大學、重視教育、重現人才,大學是文明教養的象徵,等如港督重視文明教養,亦重視大學裡的人,大有天下賢士盡歸明主之含義。

港督將自己的決定權交由授權機制來行使,視自己為rubber stamp,因為大學本應獨立自主。有權而不用是管治的崇高境界,好處是會孕育培養出一套優厚的傳統做法,大家都知道自己只不過是港督授權人,不是真的有權,既無真權,就無權可濫,職位不過是一種榮譽和源自公權力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自己若有閃失,隨時便要離開,因此事事必須公正嚴明,大學的獨立自主優厚傳統,便隨時間建立完善起來 。

但大學裏頭,從來沒有人認為港督做校監有乜唔妥,連董建華和曾蔭權做特首時,都無人覺得唔妥,為什麽換著689就被人問點解?

英國人管治香港,視校監呢個位係虛位,港督根本唔會理大學,大學亦都唔理港督,基本上就是每年出席頒授學位儀式。雖然學位証書是由港督以校監身分簽字,但很難想像港督會反對大學所薦而拒絕簽發証書給某畢業生,但689的行徑,就似乎有意改變這種制度,將頒授學位變成自己政治工具的一部分,以學位來收買人心和懲治異己者,頒授學位變成了另一個的政治授勳。

港大退聯的反思

既然一個純 for friend 既post俾人cap 圖做文章,我就再係public status詳細講多一次。再次重申不代表學聯立場,只屬個人意見:

整個港大公投前至公投期間,我都避免表達自己意見,避免落人話柄借題發揮話影響院校內政。到最後投票接近完結,大局已定,未開始點票時,就決定吐出個人感受,表達對今次公投既強烈不滿。

關注組由一開始要求退聯,就劍指學聯秘書處獨大、共識制等,削弱院校自主,因此要求退聯。論架構,係常委多票過秘書處,論決策學聯從來不是投票,不是小數服從多數,而係要冇院校反對下既共識制,連最小數既意見都兼顧既決策機制,院校自主高於學聯行動。論選舉,批評學聯秘書處及中央係小圈子選舉,要求民選秘書處成員,又係同爭取院校自主矛盾,到時權歸學生,不是學生會,學生會的自主真係唔知放邊。學聯認真澄清解說,道理已很明白,標籤仍然依舊。秘書處參選人以前係常委都可以話係退聯原因,係咪做過學聯常委就唔可以參選?這又是什麼理由?港大學生會及其他任何一間院校,在學聯內外,都係獨立自主。

食物歷史:《歧視馬鈴薯》

假如你在M字連鎖店品嚐一條熱呼呼的薯條時,聽到有人高呼:「馬鈴薯是惡魔的果實,吃它就是順從魔鬼,是魔鬼!」,相信大家都不會理會他,然後等待數分鐘後來到的警車,送他到青山醫院。不過,假如你生活在16世紀至18世紀,送去青山的就不是那狂漢,而是你!因為馬鈴薯自發現以來,幾百年無人吃過,更落得「惡魔果實」之名。


大航海時代,雖然顯示了歐洲人的野蠻及暴力,但在食物史上影響深遠,帶來不同物種。

馬鈴薯來自新大陸,印第安人在六世紀左右已懂得栽種,當時大概有超過一百個品種。在十六世紀西班牙人進入新大陸,便將馬鈴薯首次帶入西班牙。初時,歐洲人吃馬鈴薯非常豪邁,並不削皮,整顆下去煮。這樣豪邁的食法,味道自然極差,還帶有一種臭味。試了幾次後,西方人也吃得怕了,特別在西歐及南歐人們,更認為馬鈴薯只是「適合豬吃的食物」,沒有將它當作食材,大多數將馬鈴薯當作觀賞植物。只有部份北歐地區,取馬鈴薯耐寒,容易儲存,才視之為糧食。

政治真的與你無關? — 教育篇(下)

上文與大家探討過政治與幼兒至小學教育的關係,本文繼續與大家走進中學及大學,看看政治如何逐步改變香港教育的面貌。

母語教學,殺校風潮

自回歸以來,香港的中學教育制度的改變比小學更為劇烈。 1998年政府推行母語教學,將全港大部份中學非中文相關科目的教學語言由英文轉為中文,但有百多所英文中學獲得豁免保留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當中包括了很多直資及私立名校。香港家長一直以來都是重英輕中,家長擔心母語教學會令子女英文水平下降, 此政策結果是劣評如潮。被豁免的學校更進一步被標籤為名校,被迫跟從母語教學的學校則遭受無形歧視。教育局最終於2009年微調教學語言政策,讓學校自由選擇教學語言,母語教學名存實亡。

另一方面,由於政府錯誤估計人口增長,大量興建新學校以至收生不足,而政府又不願意聽取教育界的建議推行小班教學,認為是浪費資源及公帑,於是在2004年後開始小學殺校潮,而中學的「縮班殺校潮」亦於2009年至2010年出現。 受影響的學生、家長及教師人心惶惶,因而觸發一些學校激烈的抗爭活動。但近年香港出生率回升,加上雙非學童倍增,令學位需求又再度變得緊張,政府則缺乏長遠計劃,進退失據。

蛇齋餅糉以外的地區工作——向女工會取經(女工會系列之二)

築路的人——專訪女工會總幹事胡美蓮(女工會系列之一)

(獨媒特約報導)後雨傘革命呼籲將雨傘精神帶入社區,不少青年響應此號召,開始關注地區工作,把民主理念帶入社區,如於上年底成立的東九龍地區關注組,是由一群居於東九龍的網民組成,成員們投身地區工作,使少有關注地區議題的東九龍居民,重新思考區內問題。此外,後雨傘革命同時激發了很多青年參政,挑戰建制派在區議會的主導局面,追擊各區建制派。今年一月由一群金鐘佔領區義工組成的 「拾念」,透過創新的社區活動,搭建人際關係,並提供人力資源及物資援助,以協助青年參選區議會。然而,亦有青年對地區工作氣餒,例如,工黨鄭司律曾投身社區工作,卻做得意興闌珊,原因是社區工作與政策倡議的分別甚大,難將自由、民主及公義的觀念帶進社區。

到底地區工作要點樣做?又點樣做得好?立志落區的勇士可向女工會借鏡。女工會在九八年遷入觀塘翠屏邨現址,紮根邨內社區廿五年,把「深耕細作」切實地伸延到地區之中。

資源少,搞作多:勞工、婦女、環保三合一

足球史上最有體育精神的球隊

國際足協的網上都有哥連泰仁的照片。

現今球壇,充斥住各種踢人、插水等違反體育精神的行為,儘管球證會對這些行為予以判罰,但因為現今的球星們卻一做再做,風氣漸成。球迷們喜歡談論那些最暴力陣容,或者最有演技陣容,在嬉笑怒罵之中,逐漸將這些行為視為足球其中一部分。

為何踢足球會打人踢人?可能有人會說,足球是身體對抗的運動,肢體衝突是熱血、鐵血的表現。不過,相比那些所謂的熱血,能夠在比賽中控制好情緒不是更值得稱讚嗎?為何沒有被人碰到踢到但卻要跌在地上?可能有人會說,這是為求勝利的小聰明,只是一些取巧的手段,但為何我們要習慣用欺詐去追求成功呢?

曾幾何時,足球場上有班烏托邦主義者,當筆者看到他們的理念時,都覺得十分奇怪,有點過分理想主義,甚至有點脫離現實。不過,轉念一想,究竟是他們過分理想,還是我們已經習慣了欺詐與暴力的足球?

這班足球烏托邦主義者生於、長於超過一百年前,他們在英國,屬於一間叫哥連泰仁的球會,並以「哥連泰仁精神」傳頌體壇過百年。打開《維基詞典》,輸入「哥連泰仁精神(Corinthian spirit)」,你會找到一個解釋:「極高層次的體育精神」。

築路的人——專訪女工會總幹事胡美蓮(女工會系列之一)

蛇齋餅糉以外的地區工作——向女工會取經(女工會系列之二)

(獨媒特約報導)雨傘運動,除了閃閃生光的學生和抗爭者,背後無名撐著的,是基層。

煲湯的師奶、載貨的司機大佬、搭棚抹英泥的師傅、揼遍自修室木傢私的木匠,還有瞓街守夜堅持到最後的大叔大嬸。是甚麼讓基層走到刀尖浪口,為那些看似這麼離地、如此艱澀的「核心價值」,拼一身血汗?

人對價值的追求,需要持續的被肯定、被加固。從個人走到抗爭隊伍的那條路,道阻且長,需要有人日復日地默默鋪展,去草除垢,讓他/她踩著一塊塊堅固的石頭,走出來。

往人心鋪路,是滴水穿石的過程。「組織工作從來都唔容易,無嘢係易嘅,問題係,睇你想做乜。」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女工會)總幹事胡美蓮說。在築路的過程中,她從不動用「困難」這個概念,「去到個運動真係需要嘅時候,就應該要做。」

組織者

「海外」的挑戰(身份的霸權之四)

上世紀八十年代,《龍的傳人》這首歌曾經在台灣紅極一時,幾乎我們每一個中小學生都能哼上幾句,一邊唱,一股愛國熱情便不自主地油然而生,十分地正確。只不過這首「愛國歌曲」後來怎麼銷聲匿跡,成了禁歌,便是當時年幼的我所不能理解的了。儘管我那時沒有太多管道吸收敏感政治訊息,不知道其作者侯德健出走彼岸的事,可那時我也曾為這首歌問過師長一個不合時宜的問題:「如果『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就是『龍的傳人』,那麼日本人算不算是龍的傳人呢」?

其實這只是一個尋常不過的常識問題,但當時被我詢問的師長卻多支吾,胡亂敷衍。再過幾年,我便明白這個常識題的關鍵在於它牴觸了另一條通行的「常識」,同時也正好是這句歌詞所要表達的常識。那就是流行於現代中國人之間的一套國族認同鏈條:中國人都是文化上同源同流的中華民族,中國人在血緣和生理特徵等種族條件上都很一致(例如『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全體中國人構成了一個政治實體(亦即『一個中國』),中國人全都講中國話(『國語』或者『普通話』),並且全都使用中文。這個鏈條貫穿了文化、種族、語文以及政治等好幾個不同的範疇,試圖在它們之間劃出一道道等號。這個鏈條也是現代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留給我們的遺產,進入了俗民不自覺的常識之中。

再談「HEA」字

圖1:《說文解字》關於「歇」的解釋

日前,馮睎乾在報章發表《Hea的正寫就是Hea》一文,談論到Hea字的本字應該是「呬」。然而,馮氏提到另一個論點,卻是值得注意的,那便是他提到「hea很可能源自四邑方言」。若果此說屬實,那麼hea的本字便有可能是台山話的「歇」,既非鄙生之前提到的「」,也非馮氏提到的「呬」。

同讀文化節《皇后先生》分享會:我係乸型,咪做俾你睇!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同讀文化節》於2月13至15日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首次舉行,提供與性/別議題有關的書籍,並舉辦講座、分享會等推動性/別教育。主辦單位女同學社表示,活動以「讀 ‧ 愛」為主題是為了配合西方情人節,利用閱讀擴闊對性/別多面向的認識。活動第二天放映記錄片《皇后先生》並舉行分享會,片中主角CoCo與製作團隊大談變性及變裝,表示希望能透過記錄片,鼓勵每人堅持自己。

Drag Queen CoCo:既然我係乸型,我咪做俾你囉!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442
  •  2443
  •  2444
  •  2445
  • 2446
  •  2447
  •  2448
  •  2449
  •  2450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