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香港談身份認同,鐵定要踩地雷。
近年社運中,叫得最響的口號是「自己香港自己救」,彷彿我們都知道,誰是「自己人」-以香港為家,與香港命脈相連的人。
可是,要成為「香港人」,標準高得離奇:數代以此爲家的少數族裔,永遠先是「少數族裔」,再是「香港人」;金髮碧眼的,即使能操流利廣東話,還是「外國人」;外省移民,即便在這裏讀書、成長,也久久不能隱去「移民」的標籤。
他們當中,有很多都以香港爲家;關心這個地方的喜與悲,為它付出過種種努力,承受著它的美麗與哀愁。
他們都很不願意被當作「外人」。
筆者因為生活上跟外籍香港人接觸很多,覺得自己挺了解他們的狀況,就萌生寫這個系列的念頭:透過記錄10個居港外籍人士的故事,希望破除這個「外人」的標籤;也希望從他們的角度,重新思考「家」與「身份」的命題。
可是寫著寫著,我發覺十個人十個故事,各自迴異,竟整理不出一個清晰的脈絡;我也無法為他們的身份下一個明確的判斷。
我驀然發現,如果硬要為這個系列找脈絡,情況跟把外籍人士統統稱為外人是沒有分別的。
那麼,就跟大家分享這些故事好了 - 十個居港外籍人士的故事。也許,在把許許多多的故事放在一起後,我們對這班「外人」會有多一點了解,也對我們稱之為「家」的概念有多一重思考,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