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傘運動讓香港特區政府關注青年的社會流動和就業問題,典型的官方思維是香港年輕人應該更大膽積極北上中國找工作。
香港知名社會學者呂大樂最近連續為文戳破這種樂觀。他以政府統計數據指出,在大陸工作的港人的數目,早已由2004年的高峰(當時達24萬多人)逐年減少;到了2010年,人數只有17至18萬人左右。
然而,對於這個客觀數據趨勢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大陸的發展和就業機會還是很多──「市場大了,機會多了,是非常簡單的邏輯問題。」但問題在於,「現時這一代,就顯得更為內向,把到大陸工作和就業放在相當低的考慮」(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
另一種看法如呂大樂教授,則認為「香港的中學生、大學畢業生只要一改其內向性格,敢於踏足內地,機會便會擺在他們眼前,這是我近年聽過眾多有關「中國機會」的說法中,最有趣及令人鼓舞的一個版本。」根據調查,「自2004年至05年,在內地工作的港人的職業,超過八成是屬於經理及行政人員、專業及輔助專業人員。」且「超過九成的港人是透過香港公司外派他們到大陸工作的」。換言之,現在港人去中國找工作是大不易的。因此呂大樂教授提醒港府不能盲目地鼓勵青年北上作為青年就業的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