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011年封面
2012年12月6日,是芬蘭獨立紀念日,亦是國慶95周年。剛巧在日前一份國際年報(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顯示,芬蘭聯同丹麥、紐西蘭齊齊擠身全球最清廉國家第一名,實屬錦上添花。[註1]
芬蘭與北極相連,位處邊垂,又與強國俄羅斯和瑞典接壤。芬蘭人既要面對冰天雪地的冷酷異境,又要在右左列強的夾縫中掙扎求存。12世紀開始,它只是瑞典的一部分,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官方行政和教育都用瑞典語。1808年,瑞典和俄羅斯沙皇打仗,前者輸了,芬蘭就被割讓給後者,成為高度自治區。首都由土爾庫(Turku)搬遷至赫爾辛基,為的是方便俄國沙皇管理。本港讀歷史的學生,無不知道1917年是俄國重要的十月革命,可又多少人知道正正是這革命促使芬蘭宣布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更經歷內戰、獨自迎擊蘇聯政權和德國納綷軍,她發展成全球發達城市,每一步都不容易。
被指缺德及遭中央選舉委員會立案調查的選舉漫話。
除一般官方文宣工作外,近周公民社會也加入朴槿惠與文在寅二人對決的對陣,尤其不少政治藝術家也開始運用藝術方式協助兩位總統候選人加強形象宣傳,當中政治諷刺藝術是最有效製造輿論焦點。
上月底起,南韓公民社會建立的「平和博物館」,舉行了一個名為「維新的肖像」畫展,以紀念「維新體制」40周年為名,實為諷刺朴槿惠乃正在為其父朴正熙的獨裁政權延續下去,以圖在南韓復辟「維新時代」。筆者早陣子也有前往參觀過這個畫展。
一石激起千層浪,仗義的官塘紅色小巴司機,免費讓婆婆、伯伯乘車,成為網民熱捧,分享達5000次。免收車資,沒有如政府爭取長者乘車優惠般,自吹自擂,歌功頌德,也不用交通津貼,層層審查,司機大佬的直覺隨心,即可判斷。小市民vs大財閥與政府,近年矛盾日深,有如堅尼系數,就近失控,大家也看清昔日殖民地的官商體制,猶如餅屑餵魚,身邊小人物比那些總理滿佈的大慈善團體,更動容,更實在。
近日稍稍退溫的增加長者津貼,不論是長毛擇善固執,還是政府抱保殘缺,卻見政府思維與財閥無異,福利只是調度資源的一種方法,美其名是扶貧養老,實為用有限彈藥買民望,所以必定錙銖必。一切不按照官商已定下的規則行事,美其名犯法、違規,實則視是搗亂。
紅色的小巴正是這搗亂產物,是官塘特殊產物,承載歷史和血汗。
彩鳳 2012年12月5日
2012年12月2日面書轉傳《新報》頭版大字標題「小心,癲人出沒」,上面細一點寫著「精神病新症每年3萬」。(註一)第一下反應 :「看了內文,真的超變態,居然利用民間團體的研究和倡議,套上這標題,好過份呀! 」網上又立即收到有人發起「一人一信:投訴新報報導不尊重精神病患者及違反殘疾歧視條例」的行動(註二)。12月4日,報章登出了平等機會委員會譴責新報歧視精神病人的報導。(註三)
十七年前亦如是:精神病=恐怖
冷卻自己,想一想,其實都好正常,十七年前也是這樣。1995年,香港復康聯會、香港電訊及香港記者協會合辦的「復康報導調查報告」指出,在報章報導傷殘新聞中,精神病人的待遇是最差的,通常大字標題上頭版,都是負面的,以及不愉快的法庭案件。不過當年用的字眼不同,例如〈受婚變刺激誤殺外母向妻兒淋鏹 神經女婿入精神病院無限期治療〉。報導很少深入精神病人本身的故事,通常只著重加強公眾對精神病人的負面及定型的印象,包括他們是危險的、破壞性的、以及會影響社會秩序。(註四) 從今次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事隔十七年,情況差不多?
新聞焦點轉移快,政治一日都太長。目前長者生活津貼拉布戰仍未完結,主流泛民腳軟,當社運朋友還在擔心輿論反挫,轉眼間僭建醜聞再起,壓力已到了梁振英一邊。「消失的密室」被揭發,屋宇署涉嫌包庇特首,「僭建處理了便不存在」已成全城金句。中央換人消息頻傳,建制派不是語帶嘲諷便是按兵不動,政府內部疑有內鬼;民主派或提不信任動議或彈劾,或發動元旦倒梁大遊行,下台之聲不絕於耳。誠信破產的梁振英,如今只能用內外交困來形容。
在香港做特首很幸福,可以視民意如浮雲,醜聞百出也不必下台離場。近兩年七一遊行均有逾二十萬人參加,政治動蕩若此,而社會秩序井然如舊,香港堪稱是國際城市中的奇葩。不過,雖然反對聲音拉不了特首下台,卻不代表全是白費工夫。從統治者角度來說,形式民主不如想像中可怕。單單是基本法已鎖死了香港的政治格局,雄厚的資本力量也可控制大份主流媒體,亦即主要資訊渠道──近的DBC電台不說,旺中集團收購台灣蘋果便是很好的例子。形式民主不但不可怕,甚至有調節民意的作用,為統治者帶來更穩定的管治。
在總統大選進入最後十多天倒數階段時,兩位旗鼓相當的候選人 (朴槿惠與文在寅) 每天也在南韓國內走訪不同地方進行拉票活動,由於選情緊張,兩邊候選人的競選辦公室也變成戰場一樣,每天排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務求盡最後努力成為最後入主「青瓦台」的勝利者。
筆者早幾日訪問了兩大陣營的辦公室,是首次親身感受總統大選的戰地氣氛。
(1) 文在寅競選辦公室
位於首爾汝矣島東華大廈五樓的民主統合黨辦公室,在競選期開始後便搖身一變成為文在寅總統候選人的競選辦中心,負責統籌文候選人的競選工作。
雖然是小小的一個樓層,競選辦中心卻分為兩部份。電梯門一打開,見到辦公室分開兩邊,一邊是招待外訪者而設的公開地區,有一位職員負責招待,也放置了座椅給來賓休息。公開地區擺設了不少文在寅的競選宣傳品,有候選人單張、昔日他與盧武鉉總統的圖片、穿上軍服的文在寅人形展板和一張自畫像。
編按:南韓大選將至,當地民間社會普遍認為前軍事獨裁領䄂朴正熙的女兒朴槿惠,代表著獨裁政治的復辟。自80年代以來,南韓的民主化,與菲律賓、台灣與印尼等地的民主運動互相牽引,故此,南韓的「為了民主化的全國教授協會(簡稱民教協)」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ors for Democracy (NAPD)發起了亞洲區的學者聯署,希望表達團結阻止獨裁的重臨,及捍衞民主的決心。
聯署聲明全文如下(請以文末英文版為準):
聯署者請電郵致「民教協(NAPD)國際團結」委員長李大勳 ([email protected])
今年12月份在亞洲將有一場對民主發展舉足輕重的重要選舉,在南韓進行。這場選舉是要選出一位新的總統,而其政治後效不單止會影響到南韓民主化,更關係到亞洲其他地區的民主發展。
這是因為是次韓國選舉中,其中一名代表保守執政黨的總統候選人,正是臭名遠播的獨裁者朴正熙的女兒朴槿惠,這位獨裁者,以透過軍事政變掌權,並於其在位18年間,實行殘酷鐵腕統治。而朴槿惠不單是獨裁者的女兒,更在其母親去世後,以「第一夫人」的姿態在其父親左右。她之所以成為總統候選人,是以父親之名鼓動選民,說要恢復其父親光榮的傳統。她成為那些嚮往朴正熙式專制主義的寡頭政治陣型的選擇。
留意巴奈結他上的貼紙─從反核到Free Tibeat, Free Burma
(刪節版刊今日《明報》星期天生活)
十月接到龍應台將以文化部部長身份訪港消息。香港龍粉絲很多,卻被叮囑保密,怕敏感的兩岸政治,令文化交流也好事多磨。直到周初行程向傳媒全面公開後,我卻一直納悶。由西九到伙炭、由業界一手創立未曾受政策左右/支持的亞洲藝術文獻庫和Art Fair,還有不避針銳的記者答問和大學公開演講– 如此貼近文化生產上上下下各環節及公共論域,大概只有是「非官方」才到得到。我不禁在心裡盤算,要是其他地方甚至京官訪港,民政局的接待名單會有什麼?會是康民署場地文化中心、活化項目和昌大押?然後看一晚世界文化遺產廣東大戲?跟住在演講上重覆強調政府每年28億的文化預算,並把貴賓區隔在記者與公眾之外?工廈藝術家因活化鬧到連港台電視劇(Y2K)都會題材拍成劇集,但局長卻只曾避開傳媒微服出巡。難怪被連翻上門封舖的Hidden Agenda成員黃津珏,也在面書上慨歎:「香港的官避我,台灣的官倒想見我。我應該說甚麼?叫他們接管香港?還是問移民資格? 」
作為國策的文化
就在本周二當南韓國家選舉委員會轄實各總統候選人的身份登記和編號排序以後,執政新世界黨的朴槿惠和在野的民主統合黨文在寅便正式開展他們的競選工程,馬不停蹄地走訪南韓不同地區,出席不同的拉票場合,希望爭取每一位選民的支持。
正在他們拉票之際,兩位正面對決的總統候選人也剛剛在周三正式公開他們的競選電視廣告。南韓國家選舉委員會規定,各候選人可在競選期開始後,製作宣傳的電視廣告,但限時60秒。由於今屆總統大選的對抗性份外激烈,因而兩位候選人也好好把握這個渠道,向國民宣傳自己的形象。
朴槿惠:做好準備,當南韓首位女總統
在周三廣播的電視廣告中,朴槿惠以她右邊臉因被襲受傷的疤痕,來展現她對投入南韓政治的決心和甘願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使命感。在廣告中呈現的傷痕,是她在2006年時協助當時的大國家黨首爾市市長競選代表吳世勛,在進行講話後離開時被一名群眾用刀劃開一條11厘米的傷口。後來經過多次整容手術後,疤痕至今依然薄薄地存在在右邊臉上。然而,就是一下刀傷,卻換來民眾對本來處於劣勢的大國家黨的同情,「朴槿惠效應」也因此而凝成,最終他們卻反敗為勝,在地方選舉中以大比數戰勝了執政的開放的我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