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鳳 2012年12月5日
2012年12月2日面書轉傳《新報》頭版大字標題「小心,癲人出沒」,上面細一點寫著「精神病新症每年3萬」。(註一)第一下反應 :「看了內文,真的超變態,居然利用民間團體的研究和倡議,套上這標題,好過份呀! 」網上又立即收到有人發起「一人一信:投訴新報報導不尊重精神病患者及違反殘疾歧視條例」的行動(註二)。12月4日,報章登出了平等機會委員會譴責新報歧視精神病人的報導。(註三)
十七年前亦如是:精神病=恐怖
冷卻自己,想一想,其實都好正常,十七年前也是這樣。1995年,香港復康聯會、香港電訊及香港記者協會合辦的「復康報導調查報告」指出,在報章報導傷殘新聞中,精神病人的待遇是最差的,通常大字標題上頭版,都是負面的,以及不愉快的法庭案件。不過當年用的字眼不同,例如〈受婚變刺激誤殺外母向妻兒淋鏹 神經女婿入精神病院無限期治療〉。報導很少深入精神病人本身的故事,通常只著重加強公眾對精神病人的負面及定型的印象,包括他們是危險的、破壞性的、以及會影響社會秩序。(註四) 從今次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事隔十七年,情況差不多?
當年的調查指出,大部份傷殘報導多數是關於精神病的。而精神病報導當中,多數好似今次將精神病人「恐怖化」。另一特色承傳至今的是──不一定是關精神病的事,也入精神病的數。《新報》所講的「最近6宗斬人案」,其中兩宗〈香港仔老翁斬妻後企圖跳樓〉和〈男保安涉殺死前女友傷同事〉,並未查明是精神病的,但《新報》的寫法就將人誤導以為全部都是精神病人斬人。(註五)
就近年的發展,我再加入另外兩個特式──報導的第二段一定有「專家話」,又以藥物治療為主,譬如《蘋果日報》2012年1月份兩個報導,〈思覺失調須服藥控制病情〉(註六)和 〈精神分裂打針好過食藥〉(註七)。另外,一般新聞都會加入疑似精神病的猜測,簡化當時人所謂失常的行為,《蘋果日報》2011年9月的〈突失常圖斬街坊 雙刀少年阿媽〉(註八)和〈疑患分離焦慮症 男童發狂拒入課室〉(註九),兩個內文其實都只是「懷疑當事人情緒有問題」,將一些所謂社會偏差的行為,以精神病作結。
傷殘情緒=不是同情就是勵志
精神病人是傷殘人士一部份,要分析精神病人的報導,我們必須同時看一看整體傷殘報導的發展。而且,你慢慢會發現,精神病的報導也走向跟其他傷殘報導一樣的情緒。1995年的研究同時設有論壇,論壇中,有講者分析及批判傷殘的媒體再現形象的發展。多年來,主流媒體對傷殘人士的報導雖然有所增加,可惜,仍舊不是「可憐」就是「殘而不廢」的傷殘論述。講者批評,形塑這樣的傷殘情緒,對復度界是很不利的。過份偏重「可憐」的論述,暗示著傷殘一定是悲劇,不可取的。同情,不單掩蓋了傷殘人士自身的成就、多元的和立體的生活面向,也抹殺復康界多年努力主動爭取回來的「權益」,而非因慈善得來的被動「受助」。那麼,就難以達致平等、互愛、互相尊重、有真正自由的社會。(註十) 而「殘而不廢」的隱喻就是:「你都還很有用呀!你需要比健全人士更努力更有成就,才可獲得尊重?」 兩者都可能強化我們對傷殘的恐懼和偏見,完全將傷殘等同個人得失和能力,無視了社會造成的障礙。
今天,主流媒體報導傷殘的方式,跟當年傳媒評論員徐詠旋的批評大同小異:「主流報導只圍繞兩種傷殘定型──從可憐到殘而不廢。」且被醫療化/健全中心主導。 (註十一)2012年03月21日 《蘋果日報》有一題為〈殘障城大生喜獲獎學金〉的報導:「身體的缺憾及疾病的來襲,沒有冷卻程宇浠及顏碧幸求學及服務的心,反而激發他們克服困難的鬥志。」(註十二) 2012年02月26日另一篇題目是〈失明少年苦學入名校〉:「內地出生的榮順, 4歲病時給庸醫打一支針便失明。捱過 5年『隱蔽』生活, 9歲來港,入讀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命運似乎對他特別殘酷,他又患上嚴重脊柱側彎症,惟全憑堅毅性格及頑強鬥志......」(註十三) 2012年5月6日至8日《蘋果日報》連續三天報導的標題,〈全靠直立式輪椅 殘障夫婦站起來 為上格床囡囡冚被〉(註十四)、〈帶來歡樂 16人僅3人獲領養 殘障兒最凄凉〉(註十五)、〈傷健者玩攀石 僅靠雙臂支撐 坐輪椅照樣攀頂峯〉。(註十六)
除了情緒定型之外,傷殘報導總是單看標題已「明白」,幾乎不須再看內容。舉例來說,蘋果日報2011年7月15日至2012年3月21日,分別有這些標題報導:2012年3月21日〈殘障城大生喜獲獎學金〉、〈運動健將癱瘓沒尊嚴〉、〈失明少年苦學入名校〉、〈腦痲跑手輪椅飛翔〉、〈傷殘青年自導自演為生命編劇〉、〈失臂少女足繪精彩人生〉、〈失明少女跑出自信〉、〈輪椅龍友用鏡頭說故事奪獎〉、〈堅貞失明少女拒做情婦〉。(註十七)
對於傷殘女性相關的報導,總會加插劇情化,引人入性。《蘋果日報》2011年7月7日〈庇護工場司機 涉姦智障女〉中故意加入:「警方同時揭發手機有數張藝人陳冠希淫照風波中的照片。」(註十八)就是典型的例子。並且,亦常將傷殘人士「健全/正常化」,好像2011年11月21日題為〈殘缺失明皆重生 仿生肢造就無敵金剛〉的報導,要健全化才是重生。(註二十)
誰在包容誰?
再想一想,其實這次的頭版也挺好,至少赤裸裸地講出媒體對精神病的歧視,可能比起越來越多「康復者勵志式」故事(但背後隱藏更深層的歧視)好?傷殘文化學者重申,不同文化媒介,包括文學、小說、話劇、電視、新聞報導等等,與現實生活的關係是相輔相成,造成的傷殘定型影響深遠。有些報導或創作,不是想我們完全忘記傷殘,而是以媒體的虛幻性,化解矛盾,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將傷殘邊緣化,包括「包容」的論述。(註二十一) 很大程度上,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直接地影響到傷殘/健全概念的形成、市場生產、消費運作和群眾的反應。新自由主義社會制度加上後現代的處境,甚至「包容」傷殘(酷兒)身體和主體,讓大家安心於進入消費和生產的循環。為達促銷,令全民皆消費的目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商品化,包括傷殘的形象。新自由主義的社會制度、政策、甚至是公司或個人相處,已很少明顯的歧視,更多的是彷彿包容的狀態。
再者,Wendy Brown對政府角色與社會邊緣群體管治的理論,進一步說明傷殘與「包容」的關係。Brown以美國911及同志婚姻法的例子,指出政府如何運用「tolerance」來訓練市民的「情緒」,作為現代管治人口的方式之一。這邊正當化了政府在法律上排斥同志的公民權,那邊又要求公民要有「公民責任」,以「tolerance」要求公民要聽從國家的命令,不可有個人化的排擠。(註二十二)「tolerance」在中文可翻譯成「容忍」和「包容」。雖然我對異己的憤怒,令我看見你,你是可見的(visible),但異己者道德品行上質素卻被弱化為比我差。那麼,這種看見只會構成更多的偏見,並未能生產更平權的關係。若以Brown的理論套用到政府對待傷殘的手段,即是以包容/同情心態去管治的話,那是更危險的。因為包容/同情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態度,你比我「弱小」,完全假設「傷殘是你個人悲劇」。我可以同情你,接納你,但你是低我一等的。這種情緒方式,令市民不去理解自己跟傷殘之間的公民責任,也不為這高低階級分類負責,傷殘的你大部份時間變成不可見的(invisible)。
傷殘媒體?
在健全中心主義的社會中,無論主流媒體的發展如何,在既有的基制和操作中,傷殘人士或普通人都難以參與,難以讓主體、傷殘的政治和運動從中發聲。更何況,如何我們相信傷殘應該是更多元化的面向的話,那麼,就沒有任何一個人或單一團體可代表整個傷殘群體。因此,最終我們都是需要嘗試不同的方式,自行製造更多的傷殘媒體空間。
譬如說,通常是健全人寫傷殘人,有沒有傷殘人寫傷殘人的報導?論壇其中一位講者是電台總監,他建議傷殘人士報導傷殘人士,鼓勵傷殘人士加入記者行列,倡議傷殘團體也多訓練會員去訪問其他傷殘人士。當然,要掌握報導的技能,牽涉到傷殘人士受教育的機會。亦即是傷殘人士在社會環境中分享資源不均的問題。並且,由於不同肢體/身體/智力/精神的傷殘都有不同的特色,要考慮以文字/聲音/影像等不同媒體報導,需要配套。而科技及網路的發展,正蘊釀著更大大的平台和空間,自主報導。另外,最重要的是,必須留意如何尊重當事人。1995年的論壇中,「精神病康復者」羅先生從個人受訪的經驗,歸納幾個「記者訪問傷殘人士須知」:要注意受訪者的感受,記者答應了受訪者的事就要守承諾;訪問時不要先入為主,以既有的傷殘定型做訪問;不要游說當事人做一些犯險的事,例如叫精神病康復者的老闆出鏡,可能令當事人失去工作。 (註二十三)
有一種理解精神病的「幻覺」和「自言自語」的方法是──其實那是他她的生命故事,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望去聽。我們也可以說,新報也有它的生命故事:「不是這樣的話,你還記得香港有新報嗎?」問題是,大部份人都願意合理化媒體的歪。這篇文章非常粗疏,拋磚引玉,呼籲大家脫離主流媒體的傷殘四大情緒,恐怖、同情、勵志和包容,想像傷殘媒體以及傷殘民間記者的可能。
原文刊於傷殘女性主義網頁http://unableism2011hk.wordpress.com/
(註一) http://www.hkdailynews.com.hk/past.php
(註二)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176958469115644/
(註三)《明報專訊》2012年12月4日〈平機會譴責新報歧視精神病人〉http://news.sina.com.hk/news/20121204/-2-2839025/1.html
(註四)香港復康聯會,《傳媒與復康報導》,(香港 : 香港復康聯會,1995),64。
(註五) 《蘋果日報》2012年11月16日〈香港仔老翁斬妻後企圖跳樓〉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6/18068522
《星島日報》2012年11月29日〈男保安涉殺死前女友傷同事〉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211/t20121130_404907.html
(註六)《蘋果日報》2012年1月7日〈思覺失調須服藥控制病情〉
(註七)《蘋果日報》2012年1月31日〈精神分裂打針好過食藥〉
(註八)《蘋果日報》2011年9月17日〈突失常圖斬街坊 雙刀少年阿媽〉
(註九)《蘋果日報》2011年9月21日〈疑患分離焦慮症 男童發狂拒入課室〉
(註十)香港復康聯會,《傳媒與復康報導》,(香港 : 香港復康聯會,1995)。
(註十一) 香港復康聯會,《傳媒與復康報導》,(香港 : 香港復康聯會,1995),25。
(註十二)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2032...
(註十三)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2022...
(註十四)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6/16311581
(註十五)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7/16313482
(註十六)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8/16316254
(註十七)
2012年3月21日〈殘障城大生喜獲獎學金〉
2012年3月14日〈運動健將癱瘓沒尊嚴〉
2012年2月26日〈失明少年苦學入名校〉
2012年1月26日〈腦痲跑手輪椅飛翔〉
2011年12月1日〈傷殘青年自導自演為生命編劇〉
2011年11月21日〈失臂少女足繪精彩人生〉
2011年11月20日〈失明少女跑出自信〉
2011年10月28日〈輪椅龍友用鏡頭說故事奪獎〉
2011年7月15日〈堅貞失明少女拒做情婦〉
請在《蘋果日報》「昔日新聞」搜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rchive/index/20121205/index/
(註十八)蘋果日報2011年7月7日〈庇護工場司機 涉姦智障女〉
(註二十)2011年11月21日〈殘缺失明皆重生 仿生肢造就無敵金剛〉
(註二十一) Alan Gartner and Tom Joe, Images of the Disabled, Disabling images (New York : Praeger, 1987).
(註二十二) Wendy Brown, Regulation Aversion: Tolerance in the Age of Identitiy and Empire (Princeton Uniersity Press, 2006), 78-106.
(註二十三)香港復康聯會,《傳媒與復康報導》,(香港 : 香港復康聯會,1995),23-24。
圖為編輯所加,來源自《主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