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垃圾桶是一面鏡子,那麼上水水貨區的垃圾桶,反映出港式可持續發展的荒謬。
希望這樣説不會教你反胃,但我在上水,確實見到垃圾桶「嘔」個不停。事情是這樣的,在一般街道,清潔工一天會清理兩次垃圾桶,商業區和旅遊點會增至四次,只有超繁忙的路段,打掃次數才會增加到八次。然而,在上水石湖墟一帶人流本來就熱絡的路段,海量水貨交易所帶動的超量垃圾,直教垃圾桶吃不消,不住出現「滿到嘔」的嚴峻情況。如果垃圾桶會說話,第一句應該是嚷著要「消化片」。
我進行的垃圾桶研究,包括實地觀察住宅區、商業區及水貨區內垃圾桶的使用情況。在水貨區,就選定上水新榮街的一個垃圾桶。那天從清早起,清潔工平均每兩小時清空垃圾桶一次;把垃圾桶倒完一次又一次,到下午三點後,垃圾桶失守,唯有臨時配置通常只放在垃圾房的綠色大型垃圾桶,但不消五分鐘,連大桶也熬不住。傍晚六點,另一個大桶急急被派上陣支援,於是兩大一小「排排企食粉果」,令原本(行李)車來(行李)車去的街道更見擠擁。要知道,一個大桶的容量相等於五個垃圾桶,要不是有大桶撐住,清潔工大概要多倒二十次垃圾,才能「解救」被垃圾包圍的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