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特首、高官們,於無聲或黑暗的環境下,你能生活下去嗎?
文:曾春旭(殘疾人士住屋關注組)
在香港,住屋問題一直是香港基層市民面對的基本問題。面對租金昂貴及不斷上升,基層市民要安居越來越難。公屋輪候冊超過二十四萬人,梁振英競選政綱承諾,『確保家庭申請者及 35 歲以上「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同為 3 年;並縮短 35 歲以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可恥地,梁振英上任一年多,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表示,『三年上樓目標或難以維持』、『在計分制下,非長者單身申請人就沒有三年的目標』。有關競選承諾早已不了了知。筆者就認識多位殘疾單身青年,自2005年實施公屋計分制下,一直輪候公屋至今,輪候時間超過八年。輪候期間一直被迫居住劏房或套房。一般健全人士居住舊區劏房、套房或工廠大廈,已經感到困難,生活環境惡劣,何況對於殘疾人士來說,就更加吃力。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簡稱「新傳系」)一反常態,報導有關社團元老的內幕。文章刊登幾小時,已吸引逾六千人觀看。有人大讚學生厲害,亦有人直斥採訪黑社會是「痴線」行為。究竟,大學生報道「黃賭毒」新聞是否有問題?
數年前,樹仁新傳系亦曾在實習刊物《仁聞報》實行爆內幕,內容雖然吸引,但因校內外均有聲音抨擊,結果內幕報導不了了之。當時反對聲音主要指,大學生不應報道「踩界」新聞。如今,樹仁新傳系重開「黃賭毒」新聞,又是否一條可取之路?
筆者感謝各界對大學生的關注,此文亦無批評之意,只希望透過文章抒發己見,嘗試分析報道「黃賭毒」新聞的議題。
黃賭毒為社會一部分
首先,作為新聞系的學生,我們的責任是揭開黑紗,將市民大眾看不見的事情報道出來,故衍生出內幕新聞。總有人會問:黑社會事務,與大眾何干?報道理據何在?筆者理解如下。
縱然黑社會非大眾所願意看見,但畢竟它是存在的,亦是構成香港社會的部分,不得忽視。正如法庭新聞一樣,看似與大眾無關,但實際上是反映某部分的文化、政策等。例如每日可見的交通案,就反映香港的交通問題,例如政策上的「法例執行難」、「發牌制度過於寬鬆」等,以及文化上的「部分港人不重視駕駛安全」、「駕駛躁狂症」等議題。
第一輪的政改咨詢快將完結,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大多均提出了初步方案,某程度上也可以算是一個的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大家就政改問題上各抒自己見、舒暢所欲言的同時,部份的目光比較集中於公民提名或公民推薦等的議題上,對於提委會各方面的討論相對較少。故此,希望與大家談談提委會的可塑性。
政府在咨詢文件上對提委會的組成提出了不是討論的方向,例如提名委員會的人數和組成、提名委員會的產生辦法及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的程序等等,但根據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2007年的說法,提名委員會可參照基選舉委員會的現行規定組成。言而,現時選舉委員會劃一選民與議席比例的缺憾甚多,其中最為人咎病的是委員容易脫離了群眾的利益,或是向某部分人傾斜,成為小圈子選舉,以致代表性受到懷疑。在追溯下,發現成為選舉委員的資格與功能界別選民資格相。因此,選委會的缺陷源於功能界別,換言之討論提委會的組成或改變選舉委員會的結構,先要處理功能界別的組成。要改善選委會容易脫離了群眾的利益的問題可以從二方面討論。
題為編輯所擬。
立法會議員陳恆鑌企街派花,四處同人講「母親節快樂」。有班女街坊幫手做義工,大家一齊派得好開心咁。
民建聯點解咁疊水,一般街坊好少深究。人地籌款賣幅畫就收到過千萬現金喎,唔好計平日林林總總既捐獻。點解香港咁多大白象工程,次次撥款都暢通無阻,出左事追究起來又次次大步檻過?唔好話好似石禮謙呢D建制派議員咁直接有利益衝突,作為咁有米既第一大黨,點會無大水喉?除左阿爺,點少得D大地主和大建築商呢?大建築商有大工程,要融資,搵銀行及金融機構幫手,有大茶飯齊齊吔,當然亦會照住第一大黨咯。
咁D大茶飯點可以不斷有得食?如果真係好似D經濟學者咁講,但凡資金持有者對經濟都有好大貢獻,識得化腐朽為神奇,咁銀行水浸咁耐,香港就唔會百業俱疲,獨獨炒業興旺啦!(註)揸鑊剷最搵到食,都要有野炒至得,上市公司都要有業務架嘛,咁在産業空洞化左多年既香港,有乜生意畀地産和大興土木更好賺呢?所以香港豆腐潤咁大D鐵路呀公路呀不斷咁起,交通係方便左,但亦要係咁收地、收D舊樓和小店,拆晒佢起D豪宅和豪華商場出黎賣錢咯,原來土地既使用者就被強拆、迫遷。撈唔番本行?是妳/你無與時並進,無提升競爭力,係自己攞黎衰,與人無尤架!
快給媽媽送上非一般的母親節咭,祝母親節快樂、世界和平!
全面廢核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媽媽最關心的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而被迫在核輻射下誕生的小孩,則被褫奪健康成長的權利,甚至連長大的機會也被核輻射無聲無息地奪去。
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災,使得白俄羅斯八成兒童有疾病。沒有母親願意十月懷胎帶來世上的小生命要渡過病懨懨的童年,更看不見這些生命將如何渡過青年、壯年……這些小朋友的父母在切爾諾貝爾核災時正值青少年,受到輻射感染,小孩的殘疾缺陷便是由父母傳下來。距離切爾諾貝爾80公里的莫斯爾,每600名新生嬰兒,就有230名要住進深切治療部。母親最痛,莫過於此。
2011年福島核災,不到三年,25萬體檢過的福島兒童,有74人確診或疑似甲狀腺癌,日本兒童甲狀腺癌的正常發病率是一百萬兒童才1-2人。曾帶小孩來香港避核的福島媽媽表示,核災後只敢購買遠方的無輻射污染的食材,只敢使用罐裝水,衣服也不敢晾在室外;因為不相信政府公佈的輻射數值,便與其他家長一起自發繪製當地的輻射地圖,讓小孩可以避開高輻射的地點;一有機會便要孩子參加遠離福島的避核計劃。她們說,很後悔當初沒有認識核電廠的危害,否則就說什麼也要反對福島那些核電廠。母親最後悔的,莫過於此。
原圖:蘋果日報
說到「電視大戰」這四個字,不少人也會回憶起香港電視台之間的收視大戰,那些本地創意工業光輝的歷史。在八十年代,麗的電視的《大地恩情》迫使無線電視的《輪流轉》被腰斬,堪稱香港電視史的經典。隨後在九十年,亞視的《今日睇真D》與無線的《城市追擊》,兩者鬥得難分難解。隨後在2001年,更有無線的《一筆O U T消》迎戰亞視紅遍全港的《百萬富翁》,取得最高39點收視,成為當時香港歷來最高的收視。想不到在十三年之後的今日,新一輪電視大戰會是如此可悲……
爛鬥爛的電視大戰
現時無線翡翠台逢一至五晚八點半這個戲劇黃金時間,正在播映由中國大陸製作的電視劇《西遊記》,劣評如潮,不用多說,收視徘徊在20點左右,比之前播出的《愛我請留言》少了大約4點收視。另一邊廂,亞視本港台同時段的節目《星動亞洲》和《粉紅色唇膏》只有1至2點左右收視。亞視高層眼見競爭對手無線(雖然無線早已不放亞視在眼內)的《西遊記》不論口碑和收視也強差人意,露出了一個大弱點,正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因而作出了一個非常聰明的決定——在黃金時段重播《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第一輯。
文:宋志標
新近的微博說,浦志強律師傳出話來,要張思之做他的辯護律師。這名有著魁梧身材的大陸人權律師已經被拘押在北京市第一看守所,罪名是那個人所皆知的口袋罪:尋釁滋事罪。導致浦律師被捕的直接原因,是他參加了某事件25周年的小型研討聚會。
參與5月3日這次聚會的大多是在北京的知名學者、社會活動人士、作家,諸如清華秦暉、土家野夫、郭於華等人。根據後續的輿論顯示,也邀請了一些像王瑛這樣的企業家與會(但未成行)。聚會選擇在某一個人的家中,然後,十幾個人就被做筆錄、被搜查等。浦是最先有確切後果的。
早在一周前,那次事件就已到了遍打“招呼”的維穩時刻。不同人等受到不同方式提出的警告,不要涉足這一維穩的例牌大事件。浦志強作為25年前那次事件的參與者,從來不避諱那個已經被高度敏感所浸染的標簽,他的被捕將歷史與現實捆綁在一起。
就廣闊的公共輿論情形看,25年前的事件屬於極少數無法通過輿情操控達到失焦目的的議題。無論是陳一諮逝世、還是香港支聯會敞開事件展館,抑或浦志強參與的這個聚會,海內外的關註都被這個議題激發起來。25年尋舊夢,指摘強國議未休。
訪問︰陳芊憓、譚以諾
整理︰陳芊憓
(獨媒特約報導)林超賢可說是近年火紅的香港導演,尤其《證人》以後,其電影風格逐漸成形,《火龍》、《線人》、《逆戰》和《激戰》等作品均炙手可熱,而《激戰》更大獲好評,在今年的香港電影金象獎中榮獲十一項提名,亦勇奪了最佳男主角的殊榮。由古惑仔到警匪片,從喜劇到嚴肅,到現在風格漸次成熟,十七年的導演路一點也不易走。
魔性與人性-- 創傷與救贖
《魔警》自電影節後正式上映,吳彥祖和張家輝擔當主角,電影起首就有七人戴上鬼王面具,立刻令人聯想到杜琪峰的《神探》中劉青雲與七隻鬼現實與虛幻交錯的片段,而且戲名一神一魔,實有回應的意圖。當被問及《魔警》是否有意回應《神探》時,林超賢直說因為電影題材與徐步高相關,開拍前看了很多相關的電影,訪問了許多相關的人,而《神探》也是從徐步高出發,所以《魔警》的前製的確有參考過杜琪峯的處理手法。雖然兩者在角色的處理上都用「鬼」來表達其內心,但林超賢最終要探討的並不單純是主角的內心世界,而是要找出人性的惡與善。
由麥兆輝和莊文強編導的最新電影《竊聽風雲3》將於六月上映,今次的主題『地產』以新界『丁屋』為主軸,相當敏感,但亦令到眾多沒有起丁屋特權的非『原居民』香港人精神為之一振。
有些人會問,販賣丁屋是罪過嗎?絕對是!其實『丁屋』政策原意只是讓新界男性原居民在村內以優惠條件批地(concessionary grant) 建屋自用(註一),重點是『自用』,那為何又原居民可以販賣牟利,導致丁屋豪宅林立?而在某些村落真正的居住的『丁』卻少之又少,不少『丁』更已經袋著優惠條件批地衍生的利潤遠走高飛,甚至移民?元兇就是丁屋的『撤銷轉讓權限制』(Removal of restrictions on alienation) 。丁屋原本在一定年期(一般是五年)不准轉讓的,但這是原來可以用補地價(錢)解決的,不足五年的丁屋補地價後就可以高價出售;而今天的高樓價來看,補地價絕對是少少錢,轉嫁消費者亦冇問題。那麼這個現象有多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