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超賢執導的電影《魔警》(The Demon Within)在4月18號於香港上映,評論者或認為電影過分渲染暴力、血腥,運用視覺刺激來包裝人魔的二元對立模式,略為新瓶舊酒。然而,筆者認為《魔警》相對於其舊作而言,無論在鏡頭、造型、整體色調上,均加重了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元素;並針對「救贖」的主題,在吳彥祖的角色身上,添加了從「施虐」到「被虐」的辯証體系;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合拍片,《魔警》毫不避諱地把故事回置到香港本土,使以上所提及的元素有更耐人尋味的意義。故此,《魔警》,可以說是林超賢的暴力美學(aesthetics of violence)中一部標致性的作品。
1. 暴力與扭曲──以德國表現主義作為方法
神性與魔性的對立,似乎已是討論人性的恆久議題,林超賢對此念茲在茲的執著,亦使之成為其電影的樞紐。《魔警》鏡頭中大量的暴力與扭曲,便是為此服務,並透過表現主義的強烈視覺果效,迴旋、衍生成一場精彩的神魔辯証。
表現主義執著將一切現實中的事物,以扭曲的、怪物化的形象呈現出來,造成強烈的視覺果效。這種視覺果效最終指向的是一種不願被冷酷、高壓的權力所固定的反抗方式。[1] 《魔警》有大量將現實建築物扭曲的鏡頭,以透過扭曲的線條來表現對那不能言說的權力的暴力之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