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欣浩
六四事件轉眼二十五年。香港也由1989年為前途擔憂的英國殖民地,變了當今摸不著自我身份的特別行政區。正當每年維園燭光依舊之際,我們當中有人開始考慮到到底是為什麼而來?是悼念嗎?是為了平反嗎?是為了中國的民主?還是為了通過推動中國的民主化而令我們香港也有得著呢?
維園每年亮起過十萬顆燭光,其實背後各有各的情懷,各有各的思想。其中有一些朋友們,明確表達了自己跟支聯會的想法不同,另起爐灶,在別的地方展開了另一個意義的紀念活動。 這算是一種不團結、不合群嗎?我個人認為不一定。 反之,也許是我們被動了24年,參加燭光晚會時習慣聽從司令台上的指示。叫我們默哀就是默哀,叫我們唱自由花就是自由花。但我們自己在燭光背後的心裡聲音,我們有聆聽、有組織好、有所表示嗎? 我們是為什麼而紀念,我們懷著的是什麼希望?準備好去表達嗎?
1989年5月21日香港有100萬人上街聲援在北京靜坐的學生。他們喊的是相同的口號。但他們心目中看到的,肯定就是同一個中國,同一個香港嗎?到了六四流血事件發生,我們到馬場靜坐,到新華社旁致祭,要表達的又單單是政治訴求,沒有一種個人的悲傷和情感嗎?因著我們每個人背景、身份的不同,我們當年參加聲援時的認知、態度也必然或多或少有所不同。雖說萬眾一心為求爭取民主,但團結的背後,每個臉孔、每個心裡面不同的聲音,我們是否也值得發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