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新疆足球向中亞征戰哈超?

神州嘅百度吧,『哈薩克足球吧』內,有一篇【中國足球實施新版洋務運動面向中亞征戰哈超】,一出立刻被河了,點解被河了相信大家都知道原因,不過我今次係想講,點解會有咁嘅諗法。

Topic末被河前,內文提到新疆足球及中亞足球嘅關係,其實,有咩關係?呢啲唔多說,重點係新疆足球發展唔到,潛力足球員想踢職業聯賽,就要東去。但唔係所有新疆維吾爾族足球員都識普通話,生活文化漢族同維吾爾族完全唔同,仲要忍受排斥,所以只有少量維吾爾球員可以抓緊呢啲機會,其他球員?只有解散,實在浪費。

由於維吾爾球員出路唔多,所以有新疆球迷就諗出新疆足球嘗試向哈薩克足協敲門,如許可,派隊加盟哈薩克聯賽,因為哈薩克與新疆接鄰,而哈薩克超級聯賽規模唔細,吸引咗唔少前蘇聯成員國國腳例如烏茲別克國腳加盟其中,而且哈薩克雖然係同新疆接鄰但屬於歐洲足協成員,新疆球員有機會比其他哈薩克球會睇中,可能一個唔小心就代表哈薩克球會去踢歐聯、歐冠,仲唔High到屎眼標汁?最重要,中亞文化更合維吾爾族球員。

聖誕前同毛澤東「做忌」:晚期思想批判篇

聖誕將臨,本是普天同慶的佳節。然而,作為中國人,今年聖誕卻可說百感交集;因為,12月26日剛好是中國共產黨創黨人毛澤東120年忌辰。中國官方以前一直將毛澤來捧若神明,文化大革命之後則常說毛澤東功大於過,這都是不公道的評價。單單是其建立共產主義王國,令中國民主憲政之路嚴重受阻,已經可說是千古罪人;更遑論其晚年形成極左思想,甚至推動文化大革命等,更是罪大滔天。但中國官方不以史為鑑,還是要宣傳、肯定和高舉毛澤東思想。中國各地辦了不少紀念活動,如研討會、座談會、大型展覽,以及推出紀念郵票、紀念章和紀念幣等,連香港也舉行「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大型展覽」,可見毛澤東仍然受到當權者的吹捧。以下,筆者對其晚年極左思想作出批判,以提醒港人警愓專制獨裁思想的對人類的禍害。

毛澤東的前期思想(主要是四九年之前的思想),即其所謂「新民主主義」思想,已有著明顯的不足(主要是推行中國式的共產主義,否定民主、自由、人權等思想);他的後期思想(主要是四九年之後的思想),可稱為「極左思想」,則犯了許多更嚴重的錯誤,將共產主義的流弊表露無遺。

毛澤東這些不合理的思想,並非通過嚴格意義的理論著作而表述出來,而是通過一些片斷零星的講話、批示等;而更重要的,是從他晚年的政治實踐中流露出來,特別是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所作所為暴露出來。

「動物保育」民間報導工作坊

「動物保育」民間報導工作坊

請即報名:[email protected]

從前的動物新聞,不是呈現動物如何可愛溫情,便是如何攻擊人、侵犯人,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動物視野缺席。

甚麼是動物視野?便是如何從動物權益、把動物看作生命般開始思考。

過去一年獨媒的動保新聞小組,打破了這個困局,從報導貓狗被虐殺、民間團體爭取成立動物警察、牛隻被超速車輛撞死、海洋公園海豚撞牆、胡亂槍殺野豬,獨媒開拓了一個新的新聞範疇,不是動物傷人,亦不是動物有幾可愛,而是動物保育的新聞類型,從人與動物的關係、保障動物制度切入的民間報導。

誠邀有興趣「動物保育」議題的朋友,報名參加我們的工作坊!

日期:2014年1月18日及25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至6時
地點:獨媒會址(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9樓)
人數:10人
導師:謝曉陽(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動物保育運動參與者)
麥志豪(非牟利獸醫協會執行主席、動物保育運動參與者)
黃豪賢(香港獨立媒體網特約記者、動物保育運動參與者)

有意者請提供一份簡歷,簡述闡述此議題的原因,以及建議一個可以作為報導的題目。(報名:[email protected]

1月18日
第一部份:香港當前動保運動在爭取什麼?(麥志豪)
第二部份:城市發展與動物倫理(麥志豪/謝曉陽)

貧窮是被製造的

政府終於制定貧窮線是好事,但梁振英說「滅貧沒有可能」卻使我憤怒莫名。留意他說的不是「短期內做不到」,而是原則上做不到(照字面的解釋)。正如我在《反轉經濟學》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經濟復甦和聯合國的成立,除了捍衛和平之外,人們還提出了「消弭貧窮」(eradication of poverty)這個崇高的理想。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滅貧」已經從我們的話語中悄悄消失,我們今天在爭辯的,只是應該怎樣去「扶貧」而已。這不是一個最大的歷史倒退是什麼?」

我們要分清的是,滅貧所說的不是偶發性的貧窮現象(如因意外或疾病喪失工作能力),而是普遍和持久的「系統性貧窮」。我對貧富問題思考了數十年,近年才終於發現,這種系統性貧窮之所以無法根除,是因為貧窮是被製造的。

讀過《鎗炮、細菌與鋼鐵》的朋友會同意,人類的祖先十多萬年前離開非洲遷徙各地,最後選擇在那兒定居,而那兒有沒有可供大規模馴化的植物和動物,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這些人日後的發展程度。但在白人未到達之前,即使澳洲的土著也不貧窮,而身處富堯的非洲的人民便更不用說。古埃及文明之發達眾人皆知,較少人知道的是,個多世紀以來不斷發生饑荒的埃賽俄比亞,在白人抵達之前也是一個十分富庶的王國。

費查:一個戰士的故事

一個傳奇的開始,往往承接另一個傳奇的結束。2003年的夏天,碧咸離開了曼聯,而在季前熱身賽中,一位瘦弱的年輕人穿起了碧咸留下的7號球衣。他的名字叫費查。

由笠臣到簡東拿,由簡東拿到碧咸,難道碧咸之後,7號球衣就要落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19歲小孩身上?這個費查,要霸氣沒霸氣,要身型沒身型,要技術沒技術,要速度沒速度,更遑論他的樣貌跟碧咸差天共地。套用中國人的說話,穿起龍袍都不像太子。

不過,球迷們談論了這個話題只有一個月,因為曼聯隨後買入了C朗拿度,當時這位喜愛原地插花的葡萄牙新秀接過了7號球衣,也從費查身上搶走了所有的注意力。對於平凡低調的費查來說,挺不錯的;他穿上了24號球衣。

由這個球季起,費查得到大量上陣機會,時而踢右中場,時而踢防守中場,時而正選,時而後備。直到年半之後,2005年的元旦,費查才收穫代表曼聯的首個入球,幫球隊以2:0擊敗米杜士堡。

這兩年間,費查備受批評,球迷覺得他一無是處,簡直是個廢柴!在右中場的位置,他要跟天才橫溢的C朗拿度競爭,而在中場中路,他的拍檔可是史高斯、堅尼及畢特等3冠王功臣。適逢那時的曼聯正處低谷,受制於車路士及阿仙奴,球迷總需要找些代罪羔羊出來洩憤。

一代人的電視

我痛恨自己錯過上世紀六十年代,無法見證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開台時的盛況。回顧電視歷史,香港首間有線電視台「麗的映聲」於一九五七年五月啟播,經歷過六七暴動,另一家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於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啟播,由於是首家無線電視台,故一直被稱為「無線電視」。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一般人的物質生活不算富足,只有小部分屬富裕家庭,每晚晚飯時間,便是一家人圍在飯桌前看電視的黃金時段。兩家電視台當年拍攝了不少反映社會實況的電視劇,如: 「變色龍」、「大丈夫」、「網中人」等等,而到了八十年代初,更有「香港八幾系列」,由一九八一年播映至一九八六年止,逢星期一至星期五晚每晚播映半小時,每集內容都取材自時事,與香港市民足足共渡了六年。後來的實況劇「城市故事」、「公私三文治」等,播映年期都不及「香港八幾系列」了。

除了劇集,兩家電視台亦製作不少兒童節目。麗的電視的「荔園小天地」、「醒目仔時間」,無線電視的「跳飛機」、「430穿梭機」等,令當年的兒童在成長時期得到不少課堂外的資訊,兩家電視台購入不少日本及歐美卡通片,經過後期配音製作組的精湛配音演出,多套卡通片如:「星仔走天涯」、「機靈小和尚」、「宇宙大帝」 、 「電子神童」、「黃金戰士」、「我係小忌廉」等,都成為不少出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的共同回憶。

子華與綜援:民主與法治的反思

原文刊於此

文:月讀命

今天走到街上,聽著別人高呼子華的勝利是民主的勝利;大陸人得到綜援的勝利是法治的失敗,筆者默然無語。

是嗎?子華的勝利是民主的勝利嗎?東急亞雪的他對於視帝的獎項不甚稀罕,他更在意的或許是嘟嘟兩年未曾致電給他,或是獎項是否每人都有的豬肉獎;網民則視這次為民主的勝利,在民意的基礎下子華贏了人氣贏了收視贏了視帝還贏了那些打算熄電視的人群。

可是,子華的勝利,只是民意的提前透支。先不說50%專業評審50%全民投票的這制度是否含有足夠的民主成分,單從結果而言它的確代表了那堆會發聲的香港電視人,至少黃子華贏了後歡呼聲此起彼落,可假如在這制度下評選出來的是同樣優秀的大醫生吳啟華,又或Cool魔Sam哥,甚至是親生仔馬明,那這個制度就不再民主,不再能代表香港人的心聲嗎?只有代表會發聲的一群,才是真正的民主嗎?

今日子華靠著電視專業評審的慷慨追回全民投票的差距,大家以民主民意之名掩蓋這個不爭的事實,因為你們能連群結黨聲討敵陣也能為自己謀福祉;可憐那些投Cool魔的由多數變為少數,由皇者變為敗寇,臣服於你們民主的紅旗之下,難怪Cool魔一句狠狠的殺過來:「原來TVB不喜歡我。」其實香港人也不喜歡你。

回應反對新移民有權申請綜援的論點

昨日,終審法院判一名單程證女子申請綜援被拒上訴得直,並宣布申請綜援要至少在港居住滿七年的規定是違憲,即時引起社會上的激烈爭論。筆者撰寫了一篇題為《福利權利光復日》,亦收到了不少網民的反對意見。有見及此,本文嘗試回應一籃子反對新移民有權申請綜援的論點,希望能刺激各位讀者的思考。

反對論點一:香港點養大陸十幾億人呀?

答:這是杞人憂天的想法,香港政府對每年新移民的人數是設有限額的,內地新移民無法因為判決而短時間湧來香港的。

近年移居香港的內地人,除投資移民及優才之外,主要途徑是每日150個的單程證配額。單程證的設立,是為了家庭團聚,內地當局由1997年5月開始設立單程證「計分制」。由1997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共有762,044名內地居民持單程證來港定居,當中約一半與配偶團聚,一半與父母團聚,另有少數與子女團聚。

憎人富貴厭人窮

居港一年的新移民可申領綜援,不少朋友很憤怒。我嘗試理解他們的不滿,但我始終不明白—為何他們要認定新移民是懶惰的、時刻討便宜的?為何要以為內地人會不惜一切放棄家鄉、甘願來港被歧視的呢?你們憑什麼鄙視新移民和家人團聚的需要呢?

大家的父母或親友不少來自內地,這是「不認、不認、還須認」的事實。我的老媽數十年前也是新移民,從內地到港和丈夫團聚。老媽在家鄉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也沒有一技之長;她來港時幸好本地還有工業,讓她還可到工廠穿膠花,用勞力賺取微薄生計。但老爸病逝後,受長期痛症困擾的中年女人無法獨力支撐家計,也唯有申領綜援過活。

老媽當年開始領綜援時,應該居港超過七年,不再是「新移民」了。但居港七年或一年,分別真的那麼大嗎?她只有「低學歴、低技術」,能為走向知識型經濟的香港作出什麼貢獻?但我依稀記得,當年沒有人罵我們或「新移民」是蝗蟲。

不用工作又不用擔憂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生活,是否真的快活好過呢?香港有不少人以為拿綜援的人是有工不做,希望不勞而獲的社會寄生蟲。俗語謂「有頭髮誰想做癩痢?」—你曾否想像依靠政府資助度日的日子是甚麼樣的呢?你願意和他們一樣過著抬不起頭的人生,以及讓你的孩子長期自憐、自卑嗎?

台灣獨立音樂反核專訪:929樂團 為了理想

台灣近年社會運動一浪接一浪,其中反核運動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力量愈來愈大,今年3月的「309廢核大遊行」,於台灣北、中、南共有22萬人參加,要求停建核四。台灣社會對議題逐漸形成共識,各界別的民眾都加入反核行列,以不同方法發聲。多年來,一直不乏音樂人創作反核的歌曲;而今年,第一張台灣反核專輯終於面世。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786
  •  2787
  •  2788
  •  2789
  • 2790
  •  2791
  •  2792
  •  2793
  •  2794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