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屬「村巴」的珀麗灣客運
昨天,林鄭月娥發表示了其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而當中較多市民討論的,是幾乎全民都可受惠的「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建議。
我無意用那種民粹式謾罵甚麼「乞丐都有$500,香港人乞丐連不如」的說法去批評,那是自貶身價。政府也不是第一次全民派錢,還因本來想派入MPF而攪出市民第一次佔領中環——那是曾俊華當財政司司長的時候,最終,也順從民意,每位已登記的香港人戶口收$6000。
派錢到需要的人手上,讓他們自己選擇出行模式,其實又是否有錯?不是,而是沒有智慧地派,沒有派到最需要的人,沒有順便提升運輸科技應用,才是問題所在。
個人來說,我不反對政府補貼香港市民交通費,早在討論討論電子道路收費時,在一些交通專業團體的討論,也提出過利用電子道路收費的收益應用於資助/補貼公共交通,只是今次補貼換成港府在港鐵的股息。問題是,如何有效阻止濫用,又或者,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善用呢舊錢,讓公共交通服務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