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香港書展還能走多遠?

香港書展剛結束,主辦方貿發局立刻公布今年的銷售數據:入場人次約100萬,人均消費812港元。

而去年入場人數為102萬,人均消費902元,總銷售總額達九億港元。相較去年,今年的書展成績稍遜,相信貿發局感到失望。

貿發局近年一直為書展各項指標的上升而沾沾自喜。如約670家參展商參加了今屆書展,而去年參展商為640家,即今年參展商數目比去年多30家。貿發局希望入場人次能突破去年紀錄,於是書展期間多管齊下催谷入場人數。

在這種催谷之下,書展出現了幾大奇觀,讓人意見很大。

香港書展的三大奇觀

第一大奇觀:銀行也在書展設攤位。主要展區中間位置一家參展商,竟然是渣打銀行。渣打沒有書可賣,五六位西裝筆挺的職員站在那裏,向經過的讀者推銷信用卡。

第二大奇觀:滅價促銷,把賣剩的書當垃圾。不少書商在書展最後兩天都會大滅價,20元一本或100元6本,甚至有付100元能拿多少就多少的做法;去年個別書商在展期結束時把賣剩的書扔在現場不帶走;這些書不值錢,運走又要花一筆錢,干脆當垃圾丟掉。

第三大奇觀:場地狹小擁擠,像個菜市場。香港書展的入場人數多過台北國際書展,但在那一份從容閑適的文化空間的營造方面,卻是給比了下去。整個書展場地擁擠不堪,因為租金太貴,寸金尺土啊。

貿發局忘了書展的初衷

立法會議員被控藐視立法會 梁國雄斥荒謬

(獨媒特約報導)時任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於去年11月15日立法會委員會會議期間,因不滿時任發展局副局長、現任局長馬紹祥迴避橫洲發展的質詢,上前奪去其桌上的文件,並控違反《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第17(c)的藐視,案件今早於西九龍裁判法院作審前覆核,梁國雄在庭外斥檢控「非常荒謬」,代表梁的大律師吳靄儀將爭拗《條例》是否適用於立法會議員。

梁國雄未當選立法會議員前,曾6次觸犯藐視立法會,其中3次(2000、01、02年)被判入獄,另外3次被判簽保、罰款及緩刑。開庭前,社民連成員及立法會議員朱凱廸、人民力量陳志全到場聲援。梁國雄指「今次檢控非常荒謬」,《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第17條本應是用以保護議員議政的權利,他因曾多次干犯藐視立法會,本案若敗訴必定被判入獄。

中國停收洋垃圾  綠色和平︰回收業的新機會

中國政府7月中向WTO通報,今年底不再接收外來垃圾。原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垃圾進口國,接收全球56%的垃圾,而去年進口達730萬噸,總值37億美元。為何中國囤積垃圾,垃圾如何影響中國的環境和社會呢?

我們邀請綠色和平解答,進口垃圾政策背後的意義。

1. 中國的洋垃圾問題嚴重嗎?如何影響中國的環境生態呢?

「洋垃圾」對中國的環境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綠色和平從2003年開始關注非法電子垃圾拆解問題。廣東貴嶼,這個當年東南沿海的小漁村,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口國外的電子垃圾並進行拆解,暴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空氣、土壤和水污染,對當地環境和人身健康帶來嚴重影響。綠色和平調研發現,當地兒童血鉛超標比例較高,飲用水多年不能直接飲用,需要外來運送。 無論是非法進口的有害廢棄物,還是本次中國聲明的4類24種固體廢棄物,必須經過一定工藝流程處理才能「變廢為寶」。「變廢為寶」的過程涉及運輸、儲存、分揀、處理等多個環節,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有害性,如不能妥善進行管理,將會成為環境生態的潛在危害。

2. 為何中國會接收如此大量的垃圾呢?

旺角騷亂案預審 控方擬加控 梁天琦:秋後算帳

(獨媒特約報導) 去年農曆年初二爆發的旺角騷動中,本土民主前線召集人黃台仰、發言人梁天琦共10人被控參與暴動及煽動暴動等罪名。案件(編號:HCCC 408/2016)今早9時半在高等法院進行預審,黃台仰、梁天琦等被告亦有出席聆訊,本土新聞創辦人曾焯文、前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到場聲援。部分被告或會被加控控罪,第二次審前覆核將於10月14日進行。

案件在2018年1月15日正式開審,預計審訊將會長達80日。案件暫定由法官彭寶琴主審,以中文審訊。首次審前覆核於今早進行,辯方透露控方現正計劃加控部分被告的罪名,被稱為「美國隊長」的容偉業及林倫慶被加控串謀暴動罪、袁智駒被加控縱火罪。梁天琦亦指自己被加控一項襲警罪。控方未確定加控詳情,第二次審前覆核將會於10月14日在高等法院開展,同樣是非公開審訊。

紮鐵工潮十年:沒有「自有永有」,勿忘鬥爭經驗

(資料圖片,攝:柏齊)

(獨媒特約報導)不少人視2007年的紮鐵工潮為工運的成功模範——往後幾乎年年加薪、回復8小時工作、成立工會。十年後的今天,群眾運動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傘後的無力感淹沒運動中人,政權窮追猛打,打壓公民社會每一角落……十年前的紮鐵工潮,對現時運動有何啟示?

今天回望,紮鐵工潮無疑是振奮人心的一場運動,但當時對許多工友來說,只是一場慘勝。罷工36天,高峰時期足有1,200名工友參加,最後只換得加薪10元及回復8小時工作,不少工友感到失望,左派報章翌日更揶諭是「10蚊搞掂工潮」。

職工盟組織幹事吳冠君當年任職地盤工會幹事,他回顧當日決定,「到而家人工仲係咁升,跟返行規8個鐘(工時)。你睇返呢十年,那個收割(結束工潮)當然係正確,如果當初係潰敗嘅,即係好似佔中咁,潰敗、爛尾嘅,冇人再相信你嘅行動,冇人再相信集體領導係有用。」

深水埗民主派否決建制衛星組織撥款申請 涉利益衝突議員拒回應

(獨媒特約報導)建制派佔多數的區議會,在審批撥款時有主導權,部份被指明益其衛星組織。在深水埗區議會23席中佔11席的民主派日前出手,否決十一項涉利益衝突的撥款申請,民協區議員譚國僑指審批過程不公、不能接受,獨媒嘗試聯絡其中三名被指利益衝突的建制派區議員,全部拒絕回應。

審計署於今年4月公佈調查報告,針對七個區議會共122宗利益申報事宜,揭發其中73宗撥款、負責審批的議員與申請的團體有關連,涉「自己批自己」。署方建議收緊利益申報制度、確定執行利益衝突處理程序以及檢視現時遴選非政府合作伙伴的做法等。

深水埗民主派區議員,上週(8月3日)發表聯合聲明,指區議會仍未根據審計報告修正利益申報制度下,仍預留撥款予涉利益衝突的建制派地區衛星組織,稱「為保護議會制度公正和撥款制度的程序公義」,將轄下委員會及工作小組向區議會提交的13項撥款申請中的11項,只通過由鄰舍輔導會深水埗康齡社區服務中心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深水埗綜合社會服務處的撥款申請。

本土派社區組織結盟 冀區選奪15席

(獨媒特約報導)本土派社區組織在去屆2015年區議會選舉中,已派出多人參選。昨日六個組織包括沙田社區網絡、屯門社區網絡、荃灣社區網絡、藍田社區網絡、天水圍社區網絡及葵青連結動力成立「社區網絡聯盟」,目標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奪得15席,改變建制派壟斷區議會的局面。

聯盟口號為「著緊社區,在乎香港」,發言人劉穎匡表示,各社區網絡組織以往各自為政,出現資源分配不平均的情況,如沙田區人手充足卻資金不足,荃灣則資金充裕但缺乏人手。所以商討後決定成立聯盟,以有效分配資源,有利地區工作。聯盟司庫張文龍指聯盟達成三個目標:第一,透過地區工作令市民明白不同議題的貼身影響,喚醒市民對社區議題的關注,為議題發聲、爭取。第二終止建制壟斷區議會的局面,批評「他們私相授授,把地區撥款批給建制派傀儡團體」,聯盟希望把本應屬於居民的撥款,重歸於居民。第三擴大地區實權,令了解地區問題的地區人士有效參與地區政策的制定。

郵政總局又要拆  中西區關注組辦導賞團望港人關注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早前提出清拆中環郵政總局,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早前開會討論,政府表明將郵政總局大樓遷至九龍灣宏展街,預計新大樓造價17億元,原址則騰出予中環海濱三號用地建作商業大廈。中西區關注組昨日舉辦導賞團,和市民回顧郵政總局的歷史,希望港人關注郵政總局的建築特色及文化價值。

建築風格反映當時社會發展

中環郵政總局建於1976年,屬於現代主義建築特色的公共建築;矮小建築四周卻被一幢幢高樓大廈包圍,屹立中環海濱貴價地皮之上。郵局背向維多利亞港,地理上是坐北向南。

堅守民主土壤 發展自主參與 拒絕粗暴「回歸」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自治八樓)回應第60屆學聯代表會關閉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聲明

現屆﹙第 60屆)學聯代表會於2017年7月16日的會議上,決議收回金輪大廈8a單位,要今年內強行清走所有人和物資,客觀上等同關閉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下稱「自治八樓」),會上卻未有交代日後如何善用此單位。此舉乃學聯架構之重大決定,但從無諮詢三萬多個同學,更完全違反自2010年至2016年間,學聯常委會及代表會(下稱九樓)與自治八樓之溝通、協作和共識,破壞一個承載著20多年來香港社會運動歷史意義的地方。

面對學運及社運低潮,政權變本加厲對人民肆意踐踏,現屆學聯所做的,竟不是鞏固運動基礎,團結互助,反而是急著打壓異己,摧毀一般同學可使用的運動資源,這對於反抗暴政,究竟有何助益?

自治八樓仝人多年來,一直堅持連結學運與社運、反對一切由上而下的霸權、團結反抗強權的力量。我們對現屆學聯這個毫無諮詢,又摧毀社運資源的舉動,表示強烈譴責,並宣告,我們與一眾支持者,將會抵抗這種小圈子議會暴力,直至現屆學聯願意與我們達成共識為止。

自治八樓是一個什麼地方?

1994年,學聯認為須成立一個社會運動資源中心(學聯內部簡稱之為「八樓」),確保學聯在每年換屆的制度下,也能保持社會面向,回饋社會,同時累積社運人脈與承傳經驗。

悼念周盛康先生

溫哥華支聯會主席周盛康先生於8月3日病逝,享年69歲。溫支會為此發出聲明,表揚其貢獻。據聞,周盛康先生近年身體狀況欠佳。

周盛康出生於香港,中學畢業後到緬省升學,學成後回港工作, 在1982年與家人一同移居溫哥華。

1989年北京爆發學運,周盛康在溫哥華參與支持學生運動, 1994年,當選溫支聯主席。2006 年,周盛康被《溫哥華太陽報》評選為大溫最具影響力的華人之一,熱心公益。

自六四以來,海外不少華人支持中國民運,其時,溫支聯、多支聯(多倫多)和港支聯(紐約)可算鼎足三立。周盛康先生歷任了十六年溫支聯的主席。

溫支聯二十八年來一直堅定不移,每年都在六四到中領館前抗議,舉辦論壇。據聞,周盛康先生與癌魔博鬥九個月,臨終時還囑咐其各人継續支援中国民主運動,平反六四。可見其對民主自由矢志不渝。

我認識周盛康先生是在我的92年全球演講時。我在各地是由當地的民運組織接待的。在温哥華本是由當時的温支聯主席陳卓愉接待。陳卓愉後加入自由黨,當選為國會議員,並被委任為部長。

當時,陳卓愉因家中一些事情,我轉到了周盛康家中住了數天。周為人和悅,並不拘謹。我的印象中,那是一小康之家,有他太太和女兒。他的家給人一個很温暖的感覺。由於周的工作是電腦,我們談了不少電腦發展,很投契。回港後,我們各自忙於社會活動。我沒有再到溫哥華,也再沒有遇上周盛康先生了。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