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街頭奏《願榮光》去年被判囚 「二胡伯伯」出獄後再遭票控12項無牌演奏及籌款

【獨媒報導】多次在街頭演奏《願榮光歸香港》、人稱「二胡伯伯」的69歲老翁,去年10月被裁定7項無牌演奏及無牌籌款罪成,判囚30日。他出獄後再被票控6項「沒有許可證而在公眾街道或道路上奏玩樂器」和6項「沒有許可證而在公眾地方籌款」罪,涵蓋他去年入獄之前的時段。案件今(2日)於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被告暫毋須答辯,案件押後至8月6日再訊,以待辯方律師與控方就控罪商討。

被告李解新(69歲),首度由大律師代表,今庭上透露曾就控罪與控方商討但不果,需時作進一步商討,故此申請押後,獲裁判官李志豪批准。

控罪指李解新分別於2023年9月27日、9月30日和10月4日,無合法權限或解釋且沒有警務處處長發出的許可證,而在公眾街道或道路上,即觀塘鴻圖道1號行人隧道內、葵青劇院外的行人隧道內、粉嶺港鐵站B出口外的行人天橋上、大埔墟港鐵站A1出口外的行人隧道內、元朗港鐵站C1 出口外的扶手電梯附近,奏玩二胡連揚聲器。

控罪另指李解新於上述時間與地點,在公眾地方,無合法權限或解釋且沒有由社會福利署署長或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發出的許可證,而組織、參與或提供設備以進行籌款活動。

案件編號:WKS4574-4585/2024

【初選47人案︱求情】梁晃維求情信稱從未失對港人信心、締造更美好香港是終生抱負

【獨媒報導】47名民主派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案,共45人罪成,今(2日)開始處理第二批被告、6名港島初選參與者的求情,包括認罪的袁嘉蔚、梁晃維、徐子見,及受審後罪成的鄭達鴻、楊雪盈及彭卓棋。代表梁晃維的資深大律師彭耀鴻指,梁屬「積極參加者」且參與有限,他犯案是出於好意,望以合法手段令特首回應民意。辯方庭上讀出梁晃維親撰的求情信節錄,梁提及生於九七一代如「被詛咒的孩子」,每個人生新階段都會遇上香港的重大事件,如沙士、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和疫情,深感與香港同悲同喜、命運緊緊相連。梁又指,香港自2019年面對困境,許多人感到迷失,「但我從來沒有對香港或香港人失去信心」,憑着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及前人承傳下來的精神,他相信香港定能繼續逆風而行,且「只要我還活着,締造更美好的香港永遠都會是我的終生抱負」。

辯方:「墨落」於國安法前發起 僅重申已達成共識

【當年今日|反修例回顧】2019年7月2日:林鄭稱追究到底,學生自言非「暴徒」

(獨媒報導)2019年7月2日,在示威者衝擊及佔領立法會後,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及警務處處長盧偉聰於凌晨四時見記者。林鄭揚言會對違法行為追究到底。

民主派議員曾於7月1日晚上要求與林鄭緊急見面,卻遭拒絕。林鄭對記者解釋,事件的暴力程度「清晰可見」,到現場溝通對事件並沒有幫助。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則在視察大樓後形容現場滿目瘡痍,料未來至少兩星期不能舉行會議。

有自稱7月1日晚上身處立法會外的學生致電新聞節目,指在場者並非「暴徒」,亦無收錢:「每個人都係自願。」該學生又指,示威者在立法會外商討後,認為「一個都不能少」,因此返入立法會,將死守者抬走。

監警會同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會成立調查小組,全面審視6月9日至7月2日期間的示威活動。

重溫當日報導

立會保安會傾保障關鍵基建電腦 鄧家彪問「東江水管」包不包

【獨媒報導】《保障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顧名思義就是保障關鍵基礎設施的電腦系統,但在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上,工聯會鄧家彪就問到,若果有人「搞我哋東江水水管」,會否因為不涉及電腦系統而不受《條例》監管。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回答指,《條例》只管理電腦安全,不包括實體安全,責任在於機構本身,「唔會由政府去包」。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今午討論「加強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安全」的建議立法框架,保安局暫擬條例名稱是《保障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受監管的8項「關鍵基礎設施」分別為能源、資訊科技、銀行和金融服務、陸上交通、航空交通、海運、醫療保健、通訊和廣播。

鄧炳強:不包括實體設施安全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規管對象主要維持社會必需服務的「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絕大部分是大規模機構,中小企與一般市民不會受影響。他強調條例與監察系統安全完全無關,亦絕不涉及系統內的個人資料和業務內容。條例不會涵蓋由政府提供的必要服務,因為政府內部已有《指引》,加上政府人員已受《公務員守則》規管。

本研社:近五年動物寄養所規劃申請逾半無營運 部分過冷河後轉棕地作業

【獨媒報導】本土研究社今日(7月2日)發表研究報告,發現過去5年獲批、現時仍有效的60個臨時「動物寄養所」規劃許可中,逾半疑似非營運狀態並屬棕地,相當於6個標準足球場大小,預計容納的近1,000隻的流浪貓狗屬「假供應」。研究報告指,15宗申請利用寄養所附帶的合法填土許可「過冷河」變棕地後,再申請做臨時貨倉地,又有5名申請人為工程公司,質疑其目標根本不是寄養動物。規劃署回覆《獨媒》稱,法律容許就同一用地作不同用途提出不同規劃申請。即使某一用地獲規劃批准可用作臨時「動物寄養所」,並不代表該用地只可作此用途,不能單憑某幅土地曾獲批用作臨時「動物寄養所」而現今並非作此用途。

近年牽涉動物寄養所的規劃申請激增,但有關心流浪貓狗的群體發現,越來越多動物寄養所申請獲城規會批核後,實質沒進行動物寄養所業務,而是經營各種棕地作業,部分更涉及違例發展。

本土研究社指,由於情況普遍,不排除有人利用動物寄養所的申請,獲取方便以進行其他無關業務,其中最常見的,是利用獲批申請連帶的填土許可(以沙、泥或混凝土平整土地),以「合法」方式破壞農地,以增加相關土地的「發展潛力」。

本研社發表動物寄養所研究 60有效申請逾半非營運

區議員倡主教山配水庫除辦導賞團 可發展成婚攝場地

【獨媒報導】位於石硤尾主教山前深水埗配水庫於2020年險遭水務署清拆,並於翌年進行加固工程後開始舉辦導賞團至今。然而,署方一直沒有長遠保育方案,水務署署長黃恩諾今日(2日)到訪深水埗區議會時,重申長遠保育方案現仍在諮詢階段,署方正研究增設洗手間與座椅。民建聯區議員劉佩玉就建議,配水庫除舉辦導賞團外,可發展成用作婚紗攝影場地。黃恩諾未有正面回應,只稱會收集意見轉交予發展局。

劉佩玉
劉佩玉

劉佩玉倡用作婚攝場地、辦攝影展

專訪《阿怪》導演陳子豐:我們都因為奇怪而受過傷害

【獨媒報導】5年前,陳子豐在演藝學院讀到第四年。當課室內一切平靜時,窗外望到的灣仔街頭卻是一片狼藉。那年,他是戲劇學院學生會主席,日夜都與學校開會,商討罷課安排。面對種種事情,陳子豐身邊的人對他說:「係咁㗎喎。」但他總是反駁:「唔撚係囉,因為大家都咁覺得,所以世界先係咁囉,但唔應該係咁囉!」

大家都覺得陳子豐很「怪」、不符合社會標準,但他認為,如果做人只懂順從主流,沒甚麼意思。有一晚,他卻突然情緒來襲,獨自坐在房間的地上愣住很久。那刻他想:「如果拆開窗花 (跳落去)係好撚煩嘅一件事。」

DSC_4233

七一長假港人出境人次達126萬 九成往內地 業界指食肆冷淡屬「預期之內」

【獨媒報導】香港回歸27周年,政府推出多項博物館及乘車免費活動,飲食業界亦推出全單七一折優惠,希望吸客留客。不過,根據入境處數字,今年七一一連三日長假共有逾126萬港人次出境,只有約27萬內地人次入境。有飲食業界表示,今年七一受深中通道通車影響,令不少港人北上,「令到食肆七一冷淡咗」,預計內地十一黃金周會有更多旅客訪港,有信心國慶再推出的飲食優惠,效果會比七一更好。

根據入境處數字,七一三日長假(6月29日至7月1日)共有逾1,269,104人次香港居民出境,只有120,968人次經機場出境,亦即有近九成人次經各口岸進入內地。昨日是長假期結束、回港的高峰期,入境的香港居民有637,272人次,佔昨日入境人次近87%。

假期首日(6月29日)香港居民出境人次最多,有553,511人次,翌日(6月30日)有483,517人次出境,七一當日有232,076人次出境。

投資推廣署評內地餐飲店紛紛退場 「有啲開有啲閂好正常」

【獨媒報導】投資推廣署公布上半年工作報告,共協助322間內地及海外企業在港開設或拓展業,按年上升43%。內地繼續是最大的來源市場,有150間公司,美英分別有30間及19間,新加坡佔18間。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表示,不少國內人工智能和科企希望擴大業務至海外,上半年引進香港的內地企業因此增加。不過內地企業有時來得快,倒閉更快,有記者問到內地餐飲店火速退場的因由,劉認為倒閉只是個別例子:「餐廳都好講潮流,有啲開有啲閂都係好正常。」

322間引進的企業和公司,投資推廣署估計為香港經濟帶來383億元的投資和創造超過3500個新增職位,按年分別上升6%和44%。322間公司來自33個經濟體,中國內地繼續是最大的來源市場,共有150間公司;隨後是美國及英國,分別為30間及19間、新加坡佔18間,法國則有15間。「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有47間。

去年成年男性自殺死亡個案急升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經濟較差情緒壓力大

(獨媒報導)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就死因裁判庭數據進行分析,2023年全港錄得1092宗自殺死亡個案,總幹事曾展國今日在電台訪問中表示,這一數字是2007年以來新高。自殺個案中,70歲以上長者比例最高,約為21%;20至49歲男性自殺個案則由2022年的359宗大升至400宗。曾展國解釋,現時經濟環境較差,數據反映了成年男性情緒壓力大。

曾展國表示,本港男女自殺比率維持在約2:1,各個年齡層的男性都有較大的自殺危機,尤其是成年人和長者。他又指,青少年男女自殺率相若,普遍出於學業壓力。曾展國認為自殺人士有徵兆可循,呼籲社會增加不同渠道的支援,市民亦可多留意身邊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態。

成年男性自殺率大升 經濟壓力為主因

據死因庭數據,曾展國指,20至49歲男性自殺個案升幅大,由2022年的359宗升至400宗,顯示成年男性或受經濟疲軟影響大。他補充道,現時失業率雖未上升,但加息、樓價下跌等情況令這一群體壓力較大。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亦就職業分佈進行分析,發現無業和退休人士,以及藍領的自殺比例較高,曾展國指這一結果符合個案的年齡結構,亦顯示藍領受經濟影響大。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