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尖東海旁公共空間的規劃申請,引起公眾對公共空間管理模式的關注。究竟怎樣的管理模式才能營造出理想的公共空間呢?除了政府官僚系統以及私人企業主導之外,香港公共空間的管理有沒有第三條路可取?
其實香港大部份休憩用地,包括多條海濱長廊均由康文署負責管理。然而,其視海濱為一般公園的保守管理方式屢受批評,例如被指欠缺多元化的活動、街頭藝術受到諸多限制外、飲食配套設施強差人意等,令香港的海岸線淪為乏味的空地。最近被受關注的星光大道的管理卻有點不同,星光大道雖為政府土地,但原來政府一直與私人發展商新世界合作,並安排該公司負責管理星光大道。可惜在私人公司的管理下,這片公共空間也不見得特別出色,星光大道更於2011年因欠缺新意及吸引力而被CNN評為「全球12大旅遊陷阱」之一。
為了讓海濱再注入動力及朝氣,新世界在康文署的支持下於今年七月向城規會提出活化尖沙咀海濱地區的計劃—計劃範圍包括文化中心以西的梳士巴利花園開始,經過星光大道,一直延伸到連接紅磡鐵路站的尖沙咀海濱花園。這計劃引起了公眾對公私營合作模式的憂慮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