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我們什麼時候會留意一棵樹?開花的時候?需要遮蔭的時候?「其實可能係佢消失嘅時候。」《見樹又見人:通往深水埗的城市森林》作者之一的蘇國賢這樣說。新書記錄了深水埗鬧市中的綠意——從公園和後山,到路旁的盆栽、窗邊的藤蔓,一一承載著人和植物的共生故事,也反映了社區對植物的需要。
我們每日和樹木擦肩而過,卻未必真正「看見」樹木。另一位作者林若雁說,我們對樹木的存在都太理所當然,直至2018年的超強颱風「山竹」,全港逾六萬棵樹在一夜之間倒塌,公眾不得不看見,原來城市的樹木活得一點也不容易。
書中記錄的樹,有些繼續成長,惟有些已經死去,譬如棚仔去年遭清拆,裡面22棵樹無一倖免,全被斬除;被納入重建範圍的長沙灣兼善里,人去樓空,唐樓天台的小森林也只能自求多福。作者之一的吳芷寧擔心,深水埗重建為多個公園添上變數,未來連看見樹木也不再必然,故希望新書能在重建前引發公眾思考——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有多少樹、種什麼樹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