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塑造文化基因
教育是文化政策最核心的部分。數年前,還是何志平醫生當民政事務局長時,他花了不少心血就「文化政策是什麼」作詳盡解說,指出文化政策應包括藝術、文物、語文、教育和宗教,也應延伸至廣播、旅遊、社福、工業、人口,以至城市規劃,這些政策都應有文化角度和文化的考慮。我同意這說法,可惜他未能把這觀點影響其他政策局。
教育作為文化政策的最大影響,是它塑造每個社群獨特的「文化基因」。我們的生活質素每每被教育政策左右,親子關係也因教育而改變:家長變成怪獸,孩子變得功利。我們的文化基因包括學位不足和讀不到心儀學校的夢魘,但卻往往忽略教育的內容和多元。
由七十年代的學位荒至今天北區幼稚園的學位荒,我們的文化基因仍有「難民意識」,只關注「有無書讀」,而不是「讀什麼」,實在有點可悲。量化的問題其實較容易解決。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民間力量推動教育普及,令學位迅速增加,民辦學校就算在環境惡劣的天台開辦,學生也孜孜不倦。教育署官員也懂得靈活變通,一所學校變成上下午校,或增加流動班,都是當年官員的傑作。今天的社會早該超越學位多少的問題,需要探討教育質素,但在應試制度下,要考什麼就讀什麼,家長和學生不質疑,也不會起勁地尋求改革。
直資的原意是多元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