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持續「搶人才」,有立法會議員問到今年至今的到港人數。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回覆指,各項人才計劃今年首10個月收到近18萬宗申請,當中12萬宗獲批,當中7.5萬人及7.5萬名受養人已抵港,即合計15萬。
提出書面質詢的立法會議員林順潮,問及各項人才計劃的進展。當局書面回覆指,今年首10個月已有12萬宗申請獲批,其中「高才通計劃」、「優才計劃」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分別有34,360宗、9,423宗及21,296宗。
「高才通計劃」的申請人士所屬地區方面,有32,655宗為中國內地,佔總獲批數目逾95%,其次是加拿大346宗及美國的303宗。B類及C類申請人畢業大學所屬地區中,有14,332宗為中國內地,佔整體24,016宗的59%,其次為美國的3,111宗(約13%)。
「優才計劃」方面,申請人所屬地區亦以中國內地居首,佔近98%。換言之三個計劃當中,申請人來自中國內地的比例佔97%。
今年《施政報告》公布革新各項計劃,勞工及福利局其後於11月1日把「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首個簽證期間由兩年延長至三年,並擴大合資格大學名單,和修訂「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的綜合計分制準則及安排。
【獨媒報導】美國眾議院中國事務專責委員會致函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指香港違反制裁令,並自2020年年中頒布《香港國安法》以後,已由值得信賴的全球金融中心,成為中國、伊朗、俄羅斯及北朝「專制軸心深化」的關鍵參與者,促收緊對港金融及銀行政策。特區政府傍晚發聲明,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美國眾議院議員,惡意詆毀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聲譽。港府又提醒,美國政客若一意孤行,最終只會破壞港美本應互惠互利的關係,損害美國及其企業的利益。
該封信件由委員會主席、來自共和黨的密歇根州眾議員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及與民主黨資深眾議員拉賈(Raja Krishnamoorthi)聯署,促思考美國對香港的長期政策,尤其是否要收緊對香港的金融和銀行業政策。
稱香港已成「專制軸心深化」關鍵參與者 成立幌子公司購伊朗石油
二人在信中指出,香港已成為「專制軸心深化」的關鍵參與者,在相關的「非法行為」中,包括讓俄羅斯獲得因制裁而被禁止獲取的西方技術,並成立幌子公司購買同被禁的伊朗石油,更協助處理來自俄羅斯的黃金貿易,及經營與朝鮮進行非法貿易的船隻。
【獨媒報導】2019年元朗站7.21白衣人襲擊事件,現年46歲的停車場東主鄧嘉民被指向黑衣人投擲地盤燈及木棍,事發後即離港數天。他事隔逾2年被起訴,否認暴動及串謀有意圖而傷人罪,受審後今(26日)在區域法院(移師西九龍法院)被裁定兩罪成立,還柙至12月23日判刑。辯方曾傳召於元朗黃屋村經營餐廳「南山軒」的女子黃詠恩作供,以證明被告當晚用膳至凌晨12時半,案發時不在場;但暫委法官陳慧敏認為證人非誠實可靠。控方透露被告有3項案底牽涉6罪,其中一條同為串謀有意圖而傷人罪,判監9年。陳官要求控方提供暴動16分鐘期間的傷者人數,但控方指沒有紀錄顯示有人受傷。陳官問:「有啲白衣人用藤條棍打黑衫人,有冇人報警?」控方表示「無紀錄」。陳官追問:「咁奇怪?佢哋受傷都唔去報警?」控方表示:「我唔去猜測。」
報稱為商人的鄧嘉民(現年46歲)否認一項暴動及一項串謀有意圖而傷人罪,他由大律師 David Boyton 代表。控方為外聘大律師伍家聰。
(獨媒報導)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明年1月才入主白宮,但已率先在社交媒體預告關稅措施,他表示將會對中國貨品在現有基礎上加徵10%關稅,並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貨品收取25%關稅。特朗普表示為了阻止非法毒品進入美國,過往與中方代表多次談判不果,他指責中方從未兌現承認。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聲明回應,指中美貿易本質是互惠互利,沒有一方是貿易戰的贏家。
特朗普昨日在社交媒體表示,上任後將簽署的首批行政命令中,包括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貨品加徵關稅。他指,將對加、墨進入美國的所有貨品徵收25%關稅;對於中國貨物,美國將在現有關稅基礎上,加徵10%關稅。
他同時解釋,這項措施主要為阻止芬太尼等非法毒品進入美國,希望可以透過對鄰國加稅,解決長期存在的問題。他又指,過去曾就毒品進入美國,與中國展開多次談判無果,儘管曾有中國官員承諾將處決向美國運毒的毒販,但中方「從未兌現」。
(獨媒報導)理大被警方圍城逾一周,社會有聲音要求警方撤封。2019年11月26日,時任特首林鄭月娥見記者時稱,警方進行的是執法行動,拒絕撤除圍堵。理大則連續第二日派校方代表在校內尋找留守者。
多名官員下午亦見記者,指停止運作多日的紅磡海底隧道經復修後已達安全標準,即將重開。
(編按:2019年,港府欲修訂《逃犯條例》,移交在中國內地、澳門和台灣犯罪的疑犯到當地接受調查和審訊,引發「反修例運動」(又稱「反送中運動」)及隨後的《港區國安法》實施。時隔五年,社會巨變,《獨媒》以一日一圖形式,與讀者回顧當年今日,重看這場本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社會運動的經過與影響。)
重溫當日報導:https://www.inmediahk.net/articles-by-date/530434/11/26/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