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語」有云:「人生如戲。」如戲之喻,智慧不在其假,也不在多姿多采,而在於身份構想與育成的過程。
演員一舉手一投足,一句對白或一個表情,無非為了呈現一個角色,看在觀眾眼裡,盡在不言中,而並非說服。由梁朝偉演活了易先生的深沉,到張達明扮一頭栩栩如生的速龍,都不落言詮,後設的補充或解畫,像大聲聲明「我是一個賊」或者豎起「路人甲」的說明紙牌,連小學生都知道是劣極的演出。
演員深知,這不費唇舌的心領神會,在於動作或表情、語氣或衣飾,起碼須符合觀眾的已有認知;若要能成就光影裡的易先生、棟篤笑台上的速龍,則更要直搗黃龍把觀眾的感受勾引出來,這樣的過程,當然不會自然而然,而是充滿預期和計算的,離不開人際的互動。所謂「身份認同」,本質就是如此的一種自我呈現於人前,如戲一般。
既然是自我(演員)與他人(觀眾)的互動,則這身份認同(角色),也必然是情境、相對甚或文化的(Contextual, Relational & Cultural),抽象如永恒真理般的身份,虛空無物如同義反複(Tautology),以為可以用來證立某種觀點,像去年國民教育爭議時在《城市論壇》屢屢聽聞的「身為中國人,當然支持國民教育。」卻不知道,如此論證,其實牽強非常,因為,若真的理所「當然」,用得著那麼力歇聲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