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颱風尤特襲港,城內吹起一片追風熱潮。無論是「追風拎」還是純粹想知有沒有打風假的普通市民,一再又相聚於風起雲湧時。小吉不是專業風迷,但也算是地台(地下天文台)常客。每次打風,大家總會不約而同在各大相關的討論區、聊天室出沒。雖然風暴強弱或其預測路線都會影響參與討論的人數,一些核心成員卻是會在風暴來襲的時候,貢獻有說服力的數據分析。
氣象萬千,各地參與氣象分析的民間組織不少。香港地下天文台可說是本地最為人知的持份者。就像這次尤特的案例,地下天文台的Facebook專頁就在颱風影響期間(不足一星期),新增了約一萬個粉絲,talking about this數值也提高到接近8千。這不但證明了市民對風暴消息的關注,也反映出市民在熱帶氣旋分析的參與熱度。無法否認的是,討論有非學術性的成分(舉例:詢問熱帶氣旋警告發生的時間、要求颱風採取貼近香港的路線、李氏力場)。去蕪存菁之後,當中還是有相當成分是認真分析數據、平心而論天文台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