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香港上映的韓國電影《逆權大狀》 (韓譯《辯護人》),其實早於上年年底時已在韓國上映,而且也成為在韓國國內第9部觀影人數超過1000萬的韓國本土電影。電影內容以以故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的前半生為藍本,講述由宋康昊飾演的律師主角原型,從一位因窮家出身而重視金錢的勢利稅務律師,因為在1980年初發生於釜山的釜林事件,令他感受到要為當時受獨裁政府迫害的民運學生爭取法律權益,改當成一位為人權律師,一直站在民主那邊,為整個80年代韓國民主化運動中的種種不公義案件發聲,最終協助國家成功推翻軍事獨裁政權,建立民主。
現實中的盧武鉉在2009年卸任韓國總統一職不久後自殺身亡,迄今為上依然在韓國政治文化史上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政治人物。有人稱他是韓國多年來眾多位總統中最尊重民主、最清廉與最有力推動公民運動發展的一位;也有人稱他是最沒有領袖風範、最只談理念原則而不實際與最沒有能力的一位。
這種爭議,更因他最後選擇自殺而未有接受法庭對有關他任內的貪污指控而進一步擴大。在他自殺身故數年後今天,當年他有否在與北韓領袖金正日舉行的兩韓峰會上,說過兩韓在海上的西海北方界線已經不再有效的「不愛國」言論,至今仍沒有定案,因為一切有關他曾經在峰會上會議談話紀錄,卻不翼而飛,他也未有按韓國總統法規定把兩份紀錄收藏在青瓦台與國家檔案署。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問號,都是增加了對他任內時期評價的爭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