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圖:澳門青年動力

澳門民主派三個小團體,打算在特首選舉前後舉辦民間公投,了解市民對特首候選人的取態,與小圈子選舉結果是否一致。本來以澳門市民的政治冷感度、小團體的有限資源、以及主流傳媒不同程度的自我審查,民間公投難以吸引澳門大眾的注意。然而,一石激起千重浪,特首辦及中聯辦分別發出聲明,直指公投非法無效,建制派人士隨著指揮棒群起攻之,民政總署又拒絕主辦團體申請公眾地方作投票站之用。突然間,「民間公投」四個字,充斥在澳門主流媒體、社交平台、以至國際大報之上,平白為民間公投免費宣傳。

文:哲廬

在剛過去的七月七日以及七月九日,新澳門學社順利選出新一屆理、監事會成員及正、副理事長等職務負責人。其中,「反離補」運動發起人之一、學社成員蘇嘉豪順利當選成為學社新任理事長。

作為一個已經立足於澳門廿二年的政團,蘇嘉豪的當選,會令學社帶來什麼的改變?而面對學社內外的各種危機,他又如何去解決?本週專題,論盡媒體邀請到蘇嘉豪,為我們評論學社過往的工作表現,對學社內部矛盾的看法,以及談論學社未來的工作目標及方向。

工作目標:承襲過往經驗 面向群眾

對於學社過往的工作評價,蘇嘉豪表示,學社成立了廿二年,一直以來都是由議員「單打獨鬥」的形式去工作。但學社在周庭希擔任理事長的四年間(二零一零年至二零一四年),開展了不少新的工作,如新媒體、與國際組織合作推動社會議題等,令到更多人認識學社及其工作。他亦表示,過往沒有太多人關注學社換屆選舉,但今次的換屆卻吸引到很多市民及傳媒關注,這也表示有很多人關注學社未來的動向。

而對於未來的工作目標,蘇嘉豪認為,除了要繼續承接以往的工作外,首要的目標是要將學社組織嚴謹化。他指出,學社現時的組織過於寬鬆,而為了令學社立足在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路向上,必須要確立好人事的分工以及角色的定位,這樣才會令未來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早兩天看了科幻片 Under the Skin (註一),之前沒有參考過影評或有關資料,以為是一部像 Species 那樣講外星美女獵殺地球男人的電影,誰知並不是荷里活式不用動腦筋的娛樂片;雖然的確是講外星美女獵殺地球男人,但全片氣氛沉重,影像攝人,節奏不緩不急,細節和整體都有很多刺激人思考的地方。導演 Jonathan Glazer 的其他電影我沒看過,但這一部已足見他功力不弱;Scarlett Johansson 演外星美女亦深刻細緻(以下稱這角色為 'Scarlett'),很有層次感,不只是徒具一張漂亮的臉孔。總之,全片令我喜出望外;以下我會盡量不透露劇情,討論三個思考點。

皮囊與內心

人類吃其他動物,但有「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時候,而人類之間是一個複雜的感情世界;這世界雖有醜惡的一面,不過,美善之處也不少。片中除了 Scarlett,還有其他外星人,他們看來都毫無感情,視獵物為物而已,殺人不動容,見死不救,相互之間的活動也不似有感情成份。

圖:團體在古蹟辦門外示威

(獨媒特約報導)捍衛宋朝遺址行動組不滿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在未有完整的保育方案下,仍容許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工地復工。行動組五名代表今日進行示威表達不滿,在古蹟辦門口掛起橫額,高叫口號「殘缺機制,文物災難」,並仿照唐代皇帝撰寫敕書,批評古諮會主席林筱魯、考古人員劉文鎖、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及港鐵以利益為先,毀壞文物遺產,譴責古蹟辦監管不力,沒有盡責保護古蹟。

捍衛宋朝遺址行動質疑劉文鎖沒有大型考古工作經驗,而且同時要兼顧在內地教學、研究和考古三項工作,無法勝任土瓜灣站的考古工作,要求古蹟辦撤銷劉文鎖的考古牌照,並公開其出勤紀錄讓市民參考。行動組成員鄭卓宏指「古蹟唔等得」,怕等考古報告出爐之時,古蹟群已被破壞,不能挽救,目前有必要聘任其他考古人士加快考古工作,同時要求港鐵在未有保育方案前全面停工。

質疑古蹟辦標準不一

原圖見

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政治生態中出現了一種「挾持人質」的政治鬥爭手法……

例如在早前六、七月的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政府故意將部分沒有甚麼爭議性的民生撥款項目,例如是瑪麗醫院重建工程和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放在較有爭議性的撥款項目之後,企圖將香港人,特別是弱勢群體當成人質。利用輿論壓力,威脅立法會議員盡快通過一些較有爭議性的撥款項目,例如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撥款和「三堆一爐」撥款。

作者為獨立環境政策評論員/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支援小組成員

不能「一步到位」,所以普選會有「袋住先」的方案;廢物危機上,同樣有人喊說減廢不能「一步到位」,因此在廢物收費政策上,也想來個「袋住先」的建議要大家啃。

按幢收費利管理 僅1/4人支持

暑假結束,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便會完成廢物收費的公眾參與報告,並且向環境局提交政策建議。在廢物收費的兩個模式中——按戶收費及按幢收費——委員都知悉前者代表你扔多少,便該支付相應的垃圾費,較能產生「肉赤」的經濟誘因,促成大家努力減廢,做好回收。

至於按幢收費,按整幢的垃圾總量收錢,再由住戶攤分,無疑是「大鑊飯」式的平頭主義,欠缺經濟動因及公平性,充其量是物業管理者的「行政便利」。

在剛結束的委員會工作小組會議上,委員會的量化民意調查顯示有過半數受訪者支持逐戶按量收費的模式,而贊同按幢收費者只有四分之一,但委員會仍得出以下傾向性的「結論」:

「最終目標應實施按戶收費,以達到有效減廢,但現時本港住戶回收廢物的安排和減廢水平參差,因此計劃不能『一步到位』。建議先立法按每幢住宅樓宇收費,但留有空間予業主自行商討額外安排,例如使用指定垃圾袋等行政措施,以盡量提升減廢誘因。」把上文的環保措詞換成普選詞彙,很難不令人聯想到這又是一記「袋住先」的悶棍。

圖:讀者齊撐!守護明報編採部facebook專頁

致明報總編輯:

我從中學時代開始,便是《明報》的讀者了。喜歡閱讀《明報》,因其議事持平,用字客觀,實是學生的良好學習素材。而且當年的《明報》,沒有跟隨97後的報業同行,賣弄民粹、新聞娛樂化,反而堅持實事求事的報導。因此我除了訂閱《明報》,也訂閱《明月》和《亞洲週刊》,以示支持明報集團的辦報風骨。

可是,近這一、兩年《亞洲週刊》不知何故,再沒有過往具深度的中國報導,例如農民工的情況、河南愛滋村、戶籍制度的改革。換來的是表面描述習近平的施政或中國經濟的發展,細讀卻是以「打擦邊球」方式褒揚習李時代及中國經濟騰飛。對於香港現時的政治情況和台灣對中國政治取態的相關事情(如反服貿),都是一面倒責難異見者不懂政治形式,反智地以民主之名拖垮港台藉「騰飛」中的中國加強其經濟競爭力。其次,關於中、港、台三地報導的內文只以不同人士說話穿插,若有作者的個人評論,都離不開嘩眾取寵的煽情用字。對此,我已萌生不再續訂《亞洲週刊》的想法,因我已看不見當年具國際時野、高水平報導的《亞洲週刊》了。意想不到,《明報》自強硬換總編後,《亞洲週刊》的毛病也出現在《明報》內!而且兩者對兩岸三地的事情竟一致地持有類近的論調!這個情況不禁令我質疑明報集團是否已放棄傳媒作為第四權的角色,而走向附和權貴?!?

展覽大致分B to B (Business to Business) 及B to C (Business to Customer)兩種,B to B展覽目的在為展商找買家、批發商、投資者,一般不對外開放;B to C則開放予大眾,志在為企業建立形象、販賣商品。企業依自身需求參加不同展覽,滿足業務需要。展覽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取乎展商與觀眾的質素,其中一環參差,兩者的互動就會失衡,近幾年香港書展正正出現這個趨勢…

沒多少愛書之人會對近幾年的香港書展感到滿意。前幾年「靚模」之亂令會場波濤洶湧,賣字變賣肉,近兩屆亂平,但連年勁酷熱排隊、會場淪為叫賣市集、一百蚊一袋任執、舊書當新書賣、清倉底貨,劣幣驅良幣風氣已成。書展亦屬文化事業一環,不能如一般B to C展覽般看待,它更著重優質書商、作家、書評人與優質讀者互動,在辦幾場講座之餘,更注重作家在講座後、在展攤裡私下與讀者交流,可惜展會只有簽名的空間,卻缺少交談氣氛;書商理應是個有檔次的身份,但筆者只看到次文化堂彭志銘、白卷林日曦疾呼叫賣,和小販沒差;要董啟章代言一個這樣的書街市,究竟這是否一個健康,帶領業界發展的活動?

行了幾年書展,都沒試過閱畢一章一節,最多是window shopping看看封面封底。敢問句,這書展不能讓人閱讀,這是否很大問題?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今日(7月24日)就租務管制召開公聽會,以下是土地正義聯盟就制訂租務管制的意見書。

前言

我們發現,在沒有合理租務管制情況下,業主和租客的議價能力極不對等,令租戶、尤其是基層租戶在私人租務市場跌入十分不利的位置。為了平衡租客與業主的權利,我們認為香港必須重設以保障人們住屋權為前提的新租務管制。而第一步,就是透過政府諮詢重啓制訂租務管制的討論,政府亦應藉此釐清社會對租管討論的種種謬誤。

重建健康的私人租務市場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長策會)在2013年發表報告,計劃未來十年興建約28萬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和居屋,可是公屋輪候冊早已突破二十萬宗申請,且近年新申請升勢有增無減,可以預見未來仍會繼續有大批被排除在公營房屋系統的人留在私人租務市場,因此重建健康的市場對解決房屋問題顯得至關重要。

北京大學設立燕京學堂,開辦「中國學」碩士課程,竟引發群情反對,成為微博及報章的焦點,有媒體還稱之為「燕京門」。校於於5月5日正式公佈,5月25日,北大英語系系主任高峰楓教授於《東方早報》發表〈誰的「燕京學堂」?〉,由此,展開了連串爭議。

爭議其實分兩個重點:

一. 學堂座落在靜園,北大現在最大片的草坪,也是昔日燕京大學的位置,學堂工程要挖地下室,可能影響六幢古老的四合院。而且,師生在校方公佈前全不知曉,公佈也就等同決定,沒有諮詢。不少學生擔心,學堂搞圈地搞特權,大草坪日後成了一般師生的禁區。

二. 燕京學堂開辦一年制「中國學」全獎學金課程,全英語教學,向全球招生。課程內容包括與中國有關的文史哲社科商業管理等六個範疇。不少學者質疑其設計的學理,例如,一年內要學通如此廣泛的知識根本是奇譚,只懂英語只用英語認識中國,如何能稱「中國學」。

一個名為「靜園小組」的北大學生組織,通過互聯網進行問卷調查,訪問了三千多位學生,超過七成人反對燕京學堂選址在靜園,超過六成人質疑「中國學」名稱,近八成人認為校方沒有充分考慮師生意見。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590
  •  2591
  •  2592
  •  2593
  • 2594
  •  2595
  •  2596
  •  2597
  •  2598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