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給明報總編輯的信

圖:讀者齊撐!守護明報編採部facebook專頁

致明報總編輯:

我從中學時代開始,便是《明報》的讀者了。喜歡閱讀《明報》,因其議事持平,用字客觀,實是學生的良好學習素材。而且當年的《明報》,沒有跟隨97後的報業同行,賣弄民粹、新聞娛樂化,反而堅持實事求事的報導。因此我除了訂閱《明報》,也訂閱《明月》和《亞洲週刊》,以示支持明報集團的辦報風骨。

可是,近這一、兩年《亞洲週刊》不知何故,再沒有過往具深度的中國報導,例如農民工的情況、河南愛滋村、戶籍制度的改革。換來的是表面描述習近平的施政或中國經濟的發展,細讀卻是以「打擦邊球」方式褒揚習李時代及中國經濟騰飛。對於香港現時的政治情況和台灣對中國政治取態的相關事情(如反服貿),都是一面倒責難異見者不懂政治形式,反智地以民主之名拖垮港台藉「騰飛」中的中國加強其經濟競爭力。其次,關於中、港、台三地報導的內文只以不同人士說話穿插,若有作者的個人評論,都離不開嘩眾取寵的煽情用字。對此,我已萌生不再續訂《亞洲週刊》的想法,因我已看不見當年具國際時野、高水平報導的《亞洲週刊》了。意想不到,《明報》自強硬換總編後,《亞洲週刊》的毛病也出現在《明報》內!而且兩者對兩岸三地的事情竟一致地持有類近的論調!這個情況不禁令我質疑明報集團是否已放棄傳媒作為第四權的角色,而走向附和權貴?!?

例子:〈社評:新界東北發展賠償 勿再開不合理先例〉(2014年6月27日)

「今日財委會第7次討論前期撥款,立法會大樓仍然保安森嚴,預期東北居民、反對團體會在大樓外示威,而財委會會議,除了可能原有拉布議員繼續行動,另有議員事先張揚要對主席吳亮星提出不信任動議,建制派議員認為這是另類拉布;從情看來,議題今日能否表決,只有天曉得。圍繞前期撥款,事態發展已經離題萬丈,實在想不明白:即使拖垮了東北發展,究竟對誰有好處?立法會是做事的地方,還是不做事的地方,愈來愈使人迷糊、搞不懂,因為看不到有任何積極意義和作用。現在的立法會,真的不知道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東西!」

《明報》對新界東北的發展一直有深入的報導,例如揭發新界東北的囤地事件;相關局長或議員有利益衝突。但這一則社評,不分青紅皂白,把立法會議事功能失效的問題諉過於泛民議員,而沒有點出建制派和政府利用其議會的勢力「夾計」數夠票通過許多不公義、不利民生議案的粗暴行徑。更沒有善用記者們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搜集的資料,指出這個計劃的魔鬼細節。我感到《明報》像精神分裂,前線記者或其他編輯(特別是偵查系列、星期日生活、評台PENTOY)拿出客觀資料,如法律條文、政府文件、具識見學者的完整評論、新界東北發展的一系列偵查報導等,堅持議事論事,但社評卻唱反論調,何解?這反映了《明報》內部發生了甚麼問題?新界東北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當你對照《明報》社評和《亞洲週刊》,你會發現其論調或撰寫新聞的風格是如此的「類近」!2/7/2012總編不合程序更改頭版標題,其行徑及治報方針是否就是《明報》精神分裂的原因?是否也是《亞洲週刊》的毛病出現在《明報》內的原因?若一間報館內因尊重獨立編採而出現「精神分裂」,這是難能可貴的。但觀乎現時《明報》的精神分裂情況,是部分掌權者沒有守着《明報》多年的獨立自主、嚴謹求真的辦報精神,但前線記者或其他編輯則在其仍能控制的範圍內苦苦「守業」。當下的「精神分裂」情況,不得不讓人憂心。

無論是張先生或是劉先生作總編的年代,我仍能從《明報》得知汶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的深入報導、特首高官僭建事件、港視風波和政改講座等,除了揭露時弊,也能提出真知灼見,引導社會作更寬、更深的思考。在此,本人衷心希望明報總編輯能捍衛《明報》獨立自主、嚴謹求真的精神。同時希望明報集團不要放棄傳媒作為第四權的角色,挺直腰板向附和權貴者說「不」!

明報讀者林小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