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章為紀念六四廿五周年而寫,英文版將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2014年6月六四專輯刊出。
作者:Arif Dirlik,獨立學者,中國及歷史研究,現居美國。
譯者:莊雅仲,台灣國立交通大學
25年前6月4日的清晨,北京政府下令對正在抗議政府專制腐敗的市民開槍。學生是這次佔領天安門廣場的主角,但是參與者來自社會不同角落,包括迅速組成自主團體的勞工們。一位來自北京師範學院(現改稱首都師範大學)的朋友後來告訴我:「我們都在那裏」。對於來自國家的暴力行使,市民們首當其衝,試圖阻止軍隊對廣場裡的學生動武。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不知道多少人失去生命,從官方宣稱的好幾百人到非官方統計裡的成千上萬人。這個數字問題不大可能有定論,但是數字仍然是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那些有名無名的犧牲者保存在歷史的記憶裡,父母和家人的哀傷可以得到慰藉。不過對於評估鎮壓的罪惡性來講,數字就非關鍵。縱使只有幾百人,也見證了國家的虛假,一個宣稱保護人民的國家,卻殘忍地殺戮自己的同胞。(註1)北京一直到今天還拒絕承認這個罪行,而且持續將那些仍然活在事件陰影下的參與者視為罪犯,這些人不管在國內還是海外,仍然勇敢地追求當初提出來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