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的「青年事務委員會」,目的是與青少年多交流,解決青少年的問題。但此委員會成效一向不彰。就好似田二少今年早前施政報告答問大會上就提到,青年事務委員會原本是官方同青年溝通橋樑,但當中大部分政府委任,仲「唔少係富二代、地區議員、非青年阿叔」。
「佔中」行動後,社會有意見指應從教育入手,扭轉青年現今的「錯誤價值觀」。琴日,政府就立即進行「換血」,加入年紀比較輕委員。但背景又如何?又能否了解年輕人心聲?
一)謝曉虹
香港學生發展委員會主席謝曉虹去年於罷課期間撰寫文章「十問罷課為甚麼?」,指責反對派煽動學生罷課行為及質疑罷課作用。文章中,謝曉虹指出學生罷課甚至是不合作運動只是徒勞無功,而學生要求推翻八三一決定是「不現實」。她亦表示上課是學生的天職,不明白為何要利用上課時間去抗命,甚至說「提倡罷課的學生高舉為民主為公義,但罷課只是讓某些同學可以名正言順的「走堂」」。
文章後段一句「學生需要一張安靜的書桌,請還我們一張安靜的書桌!」,更顯示謝曉虹沒有解決問題成因的誠意,亦沒嘗試了解學生發起不合作運動背後因由,只是要求學生別去理政治,將全盤心機放在學業上。
二)蔡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