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為編輯所擬。
農業是食物生產,是農民辛苦耕種,面對天災蟲害,最終僅能糊口的一種低產值的經濟活動(現代一般都市人的看法)。生態是遠離城市,僅在自然保護區出現的系統,只有專家和有興趣的人士才會關注那裡的生物多樣性和物種的關係。農業與生態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情,為何現在鄒崇銘和姚松炎有興趣把這個議題帶給市民大眾呢?其實,正如文中有所提及,政府在漁護署的從屬關係上,已有意把環境和食物分開處理,農業部份由食物及衛生局管理,自然保育則由環境局負責,這絕對是把農業與生態硬生生地割裂出來。
另外,我們有四成的郊野公園,兩成多已發展土地,尚有約三成的鄉郊地帶,昔日這些鄉村田野,開闊農地是新界獨特的景緻,與香港九龍的高樓大廈和山巒海岸有著明顯的分別,而新市鎮的誕生令鄉郊起了改變,但更致命的是政府無視農地的價值,任由農地被荒廢,然後容許更改土地用途,變成停車場、貨櫃場、回收場,甚至成了最大產值的地產項目。農地的凋零,土地受污染,農地常見的螢火閃閃一去不返,落田照田雞(虎紋蛙)成了國家二級受保護動物,與農地有關的爬行類如中國水蛇、草游蛇等,在香港的野生種群也越來越少。農地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環境,與大家認識的紅樹林、次生森林、草坡等同屬於香港的生境,我們能在世界大市城中,保留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全賴眾多的生境能同時存在。可惜,現在農地竟成了消失得最快,也成了最瀕危的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