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瀕危農地——《香港在地農業讀本》書序

題為編輯所擬。

農業是食物生產,是農民辛苦耕種,面對天災蟲害,最終僅能糊口的一種低產值的經濟活動(現代一般都市人的看法)。生態是遠離城市,僅在自然保護區出現的系統,只有專家和有興趣的人士才會關注那裡的生物多樣性和物種的關係。農業與生態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情,為何現在鄒崇銘和姚松炎有興趣把這個議題帶給市民大眾呢?其實,正如文中有所提及,政府在漁護署的從屬關係上,已有意把環境和食物分開處理,農業部份由食物及衛生局管理,自然保育則由環境局負責,這絕對是把農業與生態硬生生地割裂出來。

另外,我們有四成的郊野公園,兩成多已發展土地,尚有約三成的鄉郊地帶,昔日這些鄉村田野,開闊農地是新界獨特的景緻,與香港九龍的高樓大廈和山巒海岸有著明顯的分別,而新市鎮的誕生令鄉郊起了改變,但更致命的是政府無視農地的價值,任由農地被荒廢,然後容許更改土地用途,變成停車場、貨櫃場、回收場,甚至成了最大產值的地產項目。農地的凋零,土地受污染,農地常見的螢火閃閃一去不返,落田照田雞(虎紋蛙)成了國家二級受保護動物,與農地有關的爬行類如中國水蛇、草游蛇等,在香港的野生種群也越來越少。農地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環境,與大家認識的紅樹林、次生森林、草坡等同屬於香港的生境,我們能在世界大市城中,保留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全賴眾多的生境能同時存在。可惜,現在農地竟成了消失得最快,也成了最瀕危的生境。

LAND2

感恩有一班像本書作者的朋友們,在農業政策諮詢的短短數月內,把農業的想像擴得更闊,把農業的前世今生,與政策和政治等的相關議題帶到大眾的面前。更讓我感動是認識了一班默默為我們付出汗水的農夫,不單努力在生產出最健康和美味菜蔬的同時,更學習與農地上所有的小生命共享這片美麗的土地;養活我們,也維持了生物多樣性。多得多位農友的許可,讓我可以走訪不同區域的田地,細看那裡的昆蟲和蜘蛛,最令我難忘的是雖然各個田地面積都不大,但我每次調查拍攝都得花上大半天,因為那裡的生物種類和密度是相當之高,而最令我興奮的是往往都能找到自己沒有記錄過的昆蟲和蜘蛛。我不敢說有那些品種只能在農地才能存活,但農業與生態的關係只需要用《稻田裏的家人》一本兒童繪本的圖就能說明,因為這一家人就是稻子、小田螺、青蛙阿姨、蜘蛛叔叔和自然叔叔,根本就是不能分割的一個家庭。

後記:請負責農業政策的高官們,看一看《稻田裏的家人》繪本,不要像故事裡的德德叔叔一樣。

cover130854